MIT教授:要孩子學會「創意思考」,給家長和教師的10 個提示

匯聚全世界最多聰明腦袋的MIT實驗室,計畫主持人米契爾.瑞斯尼克多年來培育出多數創意人才,他認為「創意思考」可透過後天學習培養,關於進行方法,以下是米契爾.瑞斯尼克在著作《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中給家長和老師的10個提醒⋯⋯

Shutterstock一般人有個錯誤觀念,以為激發孩童創意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介入」,讓孩子們自己產生創意。孩童的確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究心,但他們仍需要支持才能發展創意能力,以充分發揮創意潛力。支持孩童的發展一向都是在尋求平衡:要給予多少架構,多少自由;何時該介入,何時要退一步;何時該展示,何時要講述;何時該詢問,何時得聆聽。

在彙整本節內容時,我決定把要提供給家長和教師的提示合併在一起,因為我認為無論是在家或在教室,培養創意的核心議題都是一樣的。主要的挑戰不是如何「教創意」,而是如何創造豐饒的環境,讓孩童的創意可以生根、成長、茁壯。

本節內容以創意學習螺旋的五項元素為主,它們分別是想像、創造、玩樂、分享及思考。我提出的策略包括:幫助孩童想像他們要做什麼,透過跟工具與材料的玩樂過程來創造專案,跟其他人分享想法和作品,以及思考自己的經驗。

我會就每個元素提供兩個提示,總共有10 個提示。當然,為了培養孩子的創意,你會詢問和執行的事情林林總總,這10 個提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請把它們視為代表性的例子,然後發想自己的提示。

1. 想像:提出範例以激發創意

空白頁、空白畫布、空白螢幕可能會讓人不安。提供一些例子可以幫忙激發想像力。我們在舉辦Scratch 工作坊時,一開始都會先展示專案範例,透過可激發靈感的專案,以讓參與者感覺一下可能性,也能讓他們知道該如何開始新手專案。我們會展示各式各樣的專案,希望跟工作坊參與者的興趣與熱情產生連結。當然,這樣做有風險,孩童可能只會模仿或複製他們看到的例子。(編按:「Scratch」為米契爾.瑞斯尼克教授所主持的MIT媒體實驗室研發出「專為兒童學習程式所用」的一套程式語言)

一開始這樣做沒有問題,但只限一開始。而後我們會鼓勵他們改變或修改例子,建議他們加進自己的意見,或是加上個人特色。他們能有什麼不同的做法?他們如何加上自己的風格,跟自己的興趣產生連結?他們如何讓手上的專案變成自己的作品?

2. 想像:鼓勵亂玩

多數人以為,想像只需要用到頭腦,但其實動手同樣重要。為了幫助孩子想出專案的點子,我們通常會鼓勵他們先動手玩材料。孩童在玩積木或工藝材料時會產生新的想法,一開始只是漫無目的的活動,後來會變成延伸專案的開端。

為了讓孩子開始進行專案,我們有時會舉辦小型動手玩活動。例如,請孩童組裝一些積木,然後把這個結構傳給朋友;或請他再加上一些積木,然後再傳回來。經過幾輪之後,孩童對於他們想建造什麼樣的作品通常會有新想法

3.  創造:提供各式各樣的材料

孩童深受周遭的玩具、工具和材料所影響。為了讓孩童參與創意活動,請確認他們能接觸各式各樣有關繪畫、建造和工藝的材料,以及如機器人套件和3D 列印機等新技術,以擴大孩童創作的範圍,但前提是請不要因此而忽略傳統材料。曾經有位電腦會館專員尷尬地向我承認,她的會員沒有利用先進科技,而是利用「尼龍、報紙和鳥餌」製作自己的洋娃娃。

我覺得他們的專案很棒,不同的材料適合不同的事物。積木和冰棒棍適合製作骨架,毛氈和織品適合製作皮膚,Scratch 適合製作能移動和互動的東西,鋼筆和麥克筆適合畫畫,熱熔槍和防水膠帶適合連結東西。材料愈多樣性,就愈有機會產生有創意的專案

4. 創造:接受所有類型的製造

不同的孩子對不同類型的製造有興趣。有些喜歡用積木蓋房屋和城堡;有些喜歡利用Scratch 製作遊戲和動畫;其他人則喜歡製作珠寶、皂飛車(soapbox race car)、點心,或是迷你高爾夫球場。寫詩或短篇故事也是某種形式的製造。孩童可以透過所有活動學習創意設計過程,幫助他們找到有共鳴的製造類型,更好的做法是:鼓勵孩童參與多種類型的製造活動。如此一來,他們會更加了解創意設計過程。

5. 玩樂:重點在過程,而非作品

最佳的學習經驗很多都發生在人們主動參與製造的時候,但這不代表我們應該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讓他們製造的東西上,更重要的其實是製造的過程。當孩子在進行專案,請把重點放在過程,而不只是最後成品。問問孩子製造的策略以及靈感來源,鼓勵實驗時,不僅要嘉獎成功的實驗,也要表彰失敗的實驗。安排好時間,讓孩童可以分享中間階段的專案,討論他們接下來打算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而做。

6. 玩樂:延長專案的時間

孩童進行創意專案需要時間,尤其是在他們(如我們期望的)經常動手玩、實驗,以及探索新想法的時候。想要把專案塞進有50 分鐘限制的標準課堂裡(甚至在一週內只有幾小段50 分鐘),會破壞進行專案的完整構想,反而會讓孩童不想冒險和實驗,只想有效率地在指定時間內取得「正確」答案。要有漸進式改變,請為專案排出兩倍時間。想要更劇烈的變化,撥出特定的幾天或幾週(甚至幾個月),讓學生在學校只進行專案是必要的。與此同時,支援課後計畫與社區中心,讓孩童在此能有更多時間進行專案。

7. 分享:扮演媒人的角色

很多孩童想要分享點子,或是跟人合作專案,但他們不確定該怎麼做。無論是在實體世界或線上虛擬世界,你可以扮演媒人的角色,幫助孩童找到合作對象。在電腦會館,員工和指導員會花很多時間串連會員。有時候,他們會撮合有相同興趣的會員─ 例如,同樣對日本漫畫或3D 模型有興趣的人;其他時候,他們會撮合有互補興趣的會員─ 例如,有些會員對藝術有興趣,有些則對機器人有興趣,把他們串連起來,他們就能一起合作互動雕塑專案。在Scratch 線上社群, 我們會舉辦長達一個月的合作營(Collab Camp),幫助Scratch 使用者找到合作對象,同時學習有效率的合作策略。

8. 分享:以合作者的身分參與

家長和指導員有時會太涉入孩童的創意專案,告訴孩童要做什麼,或者把鍵盤搶過來,只為了讓他們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也有些家長和指導員則完全不介入。其實最好的效果是介於兩者之間,也就是成人和孩童在專案上形成真正的合作關係。當雙方都努力想合作,每個人就會有滿滿的收穫。最好的例子就是洛格(Ricarose Roque)的家庭創意學習計畫,讓家長和孩童連續五學期在當地社區中心一起進行專案。有了這個經驗之後,家長和孩童重新了解彼此的能力,也強化了雙方關係

9. 思考:問(真正的)問題

孩童能全心投入專案的話很棒,但退一步思考正在發生的事也很重要。你可以問孩子有關專案的問題,鼓勵他們思考。我一開始通常會問:「你如何想到這個專案的點子?」這是真的問題:我真的想知道!這個問題會讓他們思考,是什麼事物刺激與啟發了他們;另一個我很喜歡問的問題是:「最讓你訝異的事情是什麼?」這個問題會讓他們從單純描述專案轉而思考自身的經驗;如果專案出了問題,我通常會問:「你想要它做什麼?」在描述他們想做什麼的時候,通常他們就會知道是哪裡出錯,我也不用再多說什麼。

10. 思考:分享自己的反思

多數家長和教師不願跟孩童談論自己的思考過程,或許他們不想讓人知道自己有時在思考時會有困惑或不確定。但是跟孩子討論自己的思考過程,是你能給他們的最佳禮物。讓孩子知道思考對每個人來說(無論成人或孩童)都是難事,這點很重要;讓孩子聽聽你對進行專案和思考問題的策略,也會有幫助。聽過你的反思之後,孩子會對反思自己的思考採取更開放的態度,他們在做法上也會有更好的模式。把你的孩子想像成創意思考的學徒;藉由示範和討論你的做法,幫助他們學習成為創意思考者。

當然,創意學習螺旋不會在一輪的想像、創造、玩樂、分享和思考之後就結束;目標,就是要讓螺旋持續下去。孩童在經歷這些過程時,他們會獲得新的想法,並繼續下一輪的螺旋,再一次經歷想像、創造、玩樂、分享、思考。每一次的螺旋,你都會有新的機會支持孩子進行創意學習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