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孩子寫作力低落,學習皆為升學考試做準備,讀寫教育長期被邊緣化,新課綱給閱讀、寫作課程的時數仍是遠遠不夠。親子天下特約研究編輯曾多聞旅美多年,實地調查、探訪美國中小學在讀寫教育上的改革,總結幾個觀念上的啟發,讓臺灣師長能重新思考讀寫教育的未來。
2015年,學生基礎素養能力國際評比計畫PISA結果出爐,臺灣學生「閱讀素養能力」從2012年的第8名,退步至第23名,狠狠敲了臺灣教育界一記警鐘。
我為本書寫作期間,適逢臺灣的新課綱審議中。原本期待PISA評比結果能使臺灣教育界有所警惕,但令人失望的是,新課綱還是沒有給學生一堂閱讀課,中小學正式的閱讀「課程」還是只有每週一次的晨讀十分鐘,而這短短十分鐘的晨讀,就算完全落實,仍是遠遠不夠。
每年夏天,我的外甥和外甥女都會來美國參加夏令營,期間暫住我家。去年,這兩個分別就讀七年級和三年級的孩子告訴我,學校根本沒有作文課,而且「已經很久沒有作文課了」。聞言,我真的非常驚訝,同時不禁為臺灣讀寫教育的未來感到憂心。
臺灣教育現場:讀寫課被邊緣化
臺灣新課綱總綱草案裡有語文時數可供參考,國中、小都是每週五堂課,閱讀與寫作都涵蓋其中。但教育界人士指出,絕大多數老師都覺得這點時間,用來教正課都不夠,因此未必會撥出一定時數來實施閱讀與寫作課程。
也有的教師會用「彈性學習課程」來寫作文、帶閱讀。可憐的閱讀與寫作,由於沒有納入正式的課程,名義上以「彈性學習課程」來涵蓋,事實上就是老師自己看著辦,而課表沒有明列的課程,老師和家長多半就不甚在意了,造成臺灣讀寫教育邊緣化的狀況。
我旅美15年,主跑文教新聞五年,深感美國教育界對人文與讀寫教育的重視。自1960年代起,讀寫教育一直都是正式課程的一部分。期間小布希政府時代的「沒有一個孩子落後」政策一度重閱讀輕寫作,但歐巴馬政府的「共同核心標準」於2012年上路後,便致力復興寫作教育。
共同核心標準沒有硬性規定讀寫課程時數,課程設計、教材、師資也都由各州各學區自行決定,但從各州依據共同標準制定的建議時數看來,對於讀寫都是非常重視的。
美國經驗:讀寫獨立成課,嚴格規定時數
以美國國家寫作計畫的發祥地加州為例,目前語文授課時數為一日兩小時,其中包括閱讀與寫作。部分州更詳細制定讀寫建議時數,例如亞利桑納州,語文授課時數為一日兩個半小時,並規定其中一小時授課,一個半小時進行讀寫練習。
提升讀寫力的美國經驗,至少可以給臺灣以下幾個觀念上的啟發,重新思考讀寫教育的未來。
第一,讀寫力不只是讀與寫的能力。讀寫訓練可以在多方面促進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閱讀力是學習力的基礎,寫作力是批判性思考的起點。這就是讀寫教育為什麼重要,讀寫力為什麼被國際教育界公認為重要的學力及競爭力指標。
麻塞諸塞總醫院兒童發展專家喬安娜‧克里斯多托祖(Joanna Christodoulou)說:「一開始,你學習如何閱讀。然後,你會透過閱讀學習。」她指出,閱讀力是一切學習力的根本。她主持的實驗更發現,參與閱讀課程的孩子,六週後腦部活動、腦部結構都會發生改變,變得更「聰明」。
第二,閱讀與寫作練習不應只限於語文課;讀與寫更不能獨立與彼此而存在。40年來,美國教育界一直在推動「跨科際閱讀、跨科際寫作」,主張各科目,而非只有語文課,都應該包括閱讀與寫作的部分。愛德荷州的科學教師們,將讀寫練習應用在科學課上,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三,讀寫教育的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從那篇知名的〈為何強尼不能寫作〉社論開始,美國經過了40年的讀寫教育改革,才得到2011年PIRLS評比讀寫力全球第六的成果。
儘管如此,根據最新的國家教育評估報告(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3/4八到十二年級的學生,對寫作仍然「不夠精通」;同時,2016年大學入學測驗(ACT)結果顯示,40%高中畢業生的閱讀能力仍然沒有達到大學對新生的期待。可謂改革尚未成功,教育界仍需努力。
第四,教師培力是讀寫教育改革的關鍵。致力復興寫作教育的共同核心標準上路迄今六年,也收穫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成果,但進步的程度仍然不夠顯著,中小學讀寫教育仍有成長的空間,每年仍然有寫作能力未達期待的新生步入大學校園。美國教育界人士指出,這是因為很多老師只受過一點點讀寫教育訓練,自己都對寫作沒有信心,遑論帶動學生。
數理教育掛帥,更不能拋卻讀寫
最後,臺灣學生近年來在國際閱讀素養評比的表現不佳,究其原因是一切為升學考試做準備,數理教育掛帥,導致讀寫教育長期邊緣化。的確,這是一個科學崛起、人工智慧當道的年代,但人性從來沒有比現在更重要。我們不能忘記,科技必須根植於人性。
蘋果公司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今年在麻省理工畢業典禮致詞,語重心長的說道:「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我擔心的是人類變得越來越像機器,失去了價值與熱情。」而唯有提升讀寫素養,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活得「更像人」。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