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 陳昇瑋: 培養孩子成為π型人,不怕被AI取代

陳昇瑋從10歲開始第一次接觸電腦,自學程式設計,他建議父母要讓小學階段的孩子學習最簡單的程式語言,養成不怕電腦的態度。攝影:吳宙棋

AI時代,最需要勇敢跨界,喜歡伸出探索觸角的人才,小學階段該學什麼? 什麼還可以等一等?跨界的特質又要如何培養?

108課綱影響未來十年教育,要為下一代預備面對未來的能力。未來需要什麼能力呢?或許可以先觀察未來會有什麼工作?

世界經濟論壇〈工作大未來〉報告2016年的預測:2021年全世界會產生兩百萬個新工作,但隨著人工智慧(AI)興起,預估也將有七百萬個工作被機器取代。被取代的工作遠大於新增加的工作,面對未來,現在該如何準備?

「未來人才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跨領域的能力,也就是π型人才:擁有兩個專長做為支柱,還有橫向連結的能力,」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說。

陳昇瑋形容自己是入世的電腦科學家、技術傳教士。臺大電機博士、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2014年創辦臺灣資料科學學會,連續四年舉辦的大型年會,引領臺灣在學界和產業界的人工智慧旋風。

2018年1月在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支持和許多企業贊助下,臺灣人工智慧學校開學,到2019年8月已經培育超過4600名人工智慧的專業人才。2019年陳昇瑋也從學界再度跨足產業,借調到玉山金控擔任金融業的首位科技長。「全臺灣擁有博士學位的大專校院專任教師有3.6萬位,只要5%願意跨界,就可在各行各業帶來全新視角和做法。」

陳昇瑋10歲開始接觸電腦,拿到哥哥放在家裡的一本程式設計的書,展開了自學程式設計的路,國高中階段最沉迷的休閒活動是寫程式,每天心心念念的就是怎麼寫出更有效率、更漂亮的程式碼。父母擔心他過度沉迷電腦會影響功課,每天晚上會把電腦主機鎖上,半夜兩點還會起來巡房,但是都被陳昇瑋破解,後來媽媽使出殺手?直接把電腦鍵盤藏起來,才結束了半夜寫程式的捉迷藏。

關於AI這個未來的關鍵字,陳昇瑋覺得父母和中小學老師一定要知道的是什麼?有什麼需要擔心?又有什麼其實是過度恐慌呢?以下是專訪摘要:

人工智慧時代來臨,你最想告訴中小學生家長和老師的事情是什麼?

教AI人工智慧知識,一定是從高中開始,再慢慢建置到國中。小學開始學,太早了,因為AI技術變得太快了,每三個月技術就會更新,兩、三年就全部都變了。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有兩個建議:一是學好基礎學科數學,包含微積分、線性代數、機率跟統計;第二就是要學習程式語言,未來學習程式語言的重要性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懂程式語言,知道人和電腦怎麼溝通,只要保持這個熟悉度,不怕,就好。

在108課綱中,國小階段的資訊電腦課取消了,改採融入各科的方式,你會怎麼建議國小生父母,若想在國小階段幫孩子加強資訊能力,可以做什麼?

資訊素養跟資訊工具是兩回事。小學階段可以學習入門的程式語言Scratch,以後再學其他真正的程式語言,我非常非常非常建議這件事。

108課綱要教素養,但是資訊的「工具」還是要熟悉。就像學游泳,你不接近水是不可能有水性。你在其他地方都融入一直教水的安全、水的特性等等,沒有用啊!重點是進到水裡面。進到水裡面,意思就是你要面對面的電腦操作,電腦語言特點就是「講一動做一動」,和一般軟體不同,一般軟體像是Office是整包包成簡單介面,你從來不知道背後是怎麼和電腦溝通。

有的父母會覺得小學就學寫程式是不是太早?

學寫程式,是要學怎麼直接和電腦溝通,不是透過介面和電腦溝通,這非常重要,因為這樣以後你就不會怕電腦,你會知道工程師是怎麼和電腦溝通的,不會換了一個軟體就覺得不會了。我們平常使用Line或是Facebook等軟體,是別人已經完成一個很容易使用的介面讓你和電腦溝通,不是直接和電腦溝通。

電腦愈來愈聰明,可以做更多事情的AI時代,什麼樣的能力是重要的?

愈來愈厲害的科技會讓產業界線更模糊,科技是好的工具,AI更是工具,有好的工具,人就不需要把時間花在需要反覆練習的事情上,反而要把力氣花在「連結」,連結不同地方的資源和不同產業的知識。

未來有價值的工作都是連結者,譬如,在媒體工作但有金融知識,是工程師但是懂音樂,也就是所謂的π型人,有兩個專長,可以連結不同專業的人。愈是背誦、愈是反覆練習的技能都會被機器取代。

很多工作會被AI取代,孩子該學什麼才有競爭力?

未來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在特定的專業裡訓練有素,簡單說,若你的工作是只要經過三個月的練習就可精熟,都是可以被AI取代的。

但以現在的人工智慧技術而言,是做不到思考、策略的層次,也就是說,如果孩子的興趣跟程式設計、資工沒有關係,而是人文或社會方面,其實可能更好。

可以非常確定的是,第一,人工智慧沒有辦法取代任何面向人類的工作,包括服務業、業務、心理治療、諮商、人資等,社交性愈強的工作,愈是無法取代,但可以提供協助。

第二,跟社會有關的,不管是策略管理、創意、心理、政治、廣告、法律、經濟等,只要跟人有關的議題,基本上都沒有最好的標準答案,就不是人工智慧可以幫忙的。

第三,需要消化吸收,有自己觀點的領域,例如歷史、人文、哲學、藝術等,也是很難被取代,真的不用擔心人工智慧哪一天學會創作,讓我們把人文的精神都丟掉,我相信不會走到這一步的。

簡單而言,未來人們盡可能不必做沒有創意、重複的工作,更能專注在需要策略思考、有獨特觀點的工作。

你在臺灣人工智慧學校,負責培育臺灣人工智慧相關領域的人才,自己也是一個跨領域者,你觀察未來的人才要有哪些特質?

 有兩大特質。一、不能是把觸角收起來的人,要有熱情、有好奇心。很多人在自己的領域工作,就習慣把探索的觸角收起來,覺得其他的事情和我無關,但是要跨領域的人,一定是喜歡把觸角伸出去的人,沒有人會逼你,你就是喜歡。

二、要對科技有積極的學習態度。你不必是工程師,也不必會寫程式,但是要對科技好奇,知道科技是為人服務。要主動對科技的領域打開視野,抱持積極的態度。譬如,你會逛街看看有什麼新的化妝品或新衣服,但是會不會習慣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科技軟體?未來會不會利用科技做工具,會造成未來競爭力巨大的差異。

小辭典|人工智慧(AI)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指可讓電腦表現出類似人類智慧行為的技術。目前最主要實現人工智慧的技術叫機器學習,也就是機器能夠從資料裡學到規則,將規則實作在電腦系統中,展現看起來有智慧的行為,譬如Siri或是會下圍棋的超級電腦。大數據是原料,機器學習是處理原料的方法,產出的結果就是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