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審查原則首公開, 臺大請學生反思「不放進檔案的活動,你還會去嗎?」

大學招聯會正式公布「大學針對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審查參考原則」,分別是「重視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重視校內的學習活動」、「重視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及「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不是以量取勝」,高中生如果為了湊數而寫得太雜、太多,還不如專注寫一份能感動審查委員的心得。

楊煥世攝

招聯會於去年12月7日邀集三位大學代表,共同說明111學年度起,各大學審查學習歷程檔案的參考原則。臺大副教務長詹魁元表示,臺大為重視公平性,審查時最主要看的是各高中都一定有的課程,例如部訂必修、探究與實作(不論社會科、自然科),及選修課的加深加廣(一定要修),這樣比較不會有某些學校無法滿足開課的疑慮。

仍可用備審資料pdf檔 但未經校內認證

詹魁元也強調,各種多元的校訂課程、小論文等僅供參考,參加活動建議以校內為主、校外為輔,因校外活動因有空間、時間和家庭經濟上的差異。他直言學生應「先確認,如果這項活動不放進學習歷程檔案備審,這樣你還去不去?如果你參加的唯一目標就是放備審,那我建議你不用去,去了也不會有任何收穫」。詹魁元表示,以臺大角度來看,各種營隊只屬於學生活動,沒有參加不會扣分,有得到證明也未必加分,如果參加了一堆但只是流水帳式紀錄、沒有重點、心得或論述,就等於浪費時間,希望學生不必要有一定得「放好放滿」的壓力。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也跳出來澄清,近期來流傳的兩大誤解。他說,111年之後的申請入學並沒有巨大改變,學生仍可選用過往備審資料PDF檔,只是它沒經過校內認證,但教育部尊重學生的選擇。朱俊彰也說,學習歷程檔案都存在學生的資料庫裡,大學看到的只是學生從中勾選出來的內容,和申請學系間的關連性,並非集點式且以3件為限,希望學生和家長不必太過焦慮。

中央大學招生組長周弘偉也說,大學端先思考的是想要招到的學生特質與能力,例如: 商管科系需要具備人際合作及溝通、領導、協調能力,根據這些再決定,要高中上傳何種資料備審?因此教授們重視的可能是社團、幹部等經驗,但不只是幾張證書、獎狀的堆積,也不會只從一種資料決定;又如學系想看數理方面的表現,可能參採相關檢定、證照及校內課程學習成果佐證,不會只看成績,要求學生勾選3種表現,也不表示全都得完備交出,不是逐項評分,少一項扣10分這樣,而是綜合審查,看有沒有哪一項表現最傑出。

備審資料強調「3重2不」

招聯會執行秘書戴念華表示,近期來聽到不少高中同學的困擾,高中端很想知道大學未來如何做審查?因此首度整理出各大學多年來的審查共識原則,條列成文字後首度對外說明,今天公布後將以公文正式傳給各大學供參。

戴念華說,大學個人申請第二階段學測成績占比,十多年來已經低於50%,目前彙整出的「大學針對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審查參考原則」,強調3重2不,分別是「重視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重視校內的學習活動」、「重視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大學重視多面向的參採」、以及「不是以量取勝,重視學習過程的反思」,希望不因高中開課差異、都市偏鄉資源的不同,影響到審查的公平性,反倒透過系統資料,審查過程更能參酌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其填太多,不如寫一份能感動審查委員的心得。」

教育部為了解高中對於大學考招制度的意見,已委請臺大社會系教授林國明辦理50場審議座談會,其中建議大學提供備審資料審查準備指引,因此招聯會著手蒐集大學端的審查原則,強調各學系最想了解的是,學生表現出的動機、行動、成果、感想,據此觀察是否具備解決問題、學習熱忱、邏輯推理、溝通表達、團隊合作、批判思考等一般能力,再綜合判斷學生入學後是不是能夠順利學習、適應發展,而不會只是機械式、集點式去加總這一項資料得幾分、那一項得幾分等,招聯會希望這次公布「3重2不」原則,有助於提供高中更清楚的準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