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造教育展現學習成果 師生動手跨域學習資訊生活科技

小朋友透過「動手做」,不但能深入探究最新的科技新知,也能培養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自造教育是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教育成果的具體展現,日星國小、龍山國中及仁愛國中分別透過各自的自造教育與科技中心,讓孩子手作機器人、自走車,落實STEAM的教育理念,為培養未來跨域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日星國小 臺北第一所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

日星國小

思念遠在外地讀書的孩子怎麼辦?老人記憶力不足經常忘記吃藥怎辦?日星國小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同學做出提醒老人吃藥時間到的機器,同時也自造出思念遠方的家人,只要看照片,親友就能感應並打電話回來問候的機器,這都是日星國小自造教育的成功案例。

校長林裕盛指出,全國第一所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就在日星國小,日星最早的MAKER是資優班老師徐懷民,他教導資優班學生玩科技,帶著學生到處比賽都拿獎,教育部注意到此一風潮,才開始在全國各縣市成立當時的自造教育示範中心。

林裕盛指出,日星科技中心的課程以機器人教育為主,但不是專做坊間比賽的組裝機器人,而是訓練孩子的操控能力,最終目標是訓練孩子藉由平日所受的程式訓練與機電整合能力,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例如有個體質過敏的同學,晚上都得起床去開空氣清淨器,因為他受過資訊訓練,所以想到設計一臺可以自動啟動的空氣清淨器,這就是活用科技的最佳案例。

日星科技中心訓練課程分兩部份,一是程式教育,中低年級小朋友藉由和機器玩遊戲的過程,學習和機器溝通的程序性語言,到了高年級,可以將自己的想法透過程式語言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孩子也學習由積木結構到簡單的資訊結構再到實際操作機器,培養出各種實用的技能。

龍山國中科技中心 增強孩子自信心

龍山國中科技中心

「彈珠機器設計」是龍山國中科技中心學生的自造成品,同學們甚至再以此衍伸設計應用到訂購外食的抽號,解決自身每日購食的困擾。

校長洪國豐表示,龍山國中科技中心以物聯網為主體,規劃了四規課程:生活科技、傳統木作科程、資訊科技、第三規課程科技實作課程,包括雷切、雷雕、皮雕、皮件、手作課程,以及第四規機電整合課程。學校相當重視課程推廣與人才培育,透過種子老師的研習課程,培養有興趣的老師,再藉由課程教材的活潑設計,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

因為龍山國中科技中心大力推廣自造教育,帶動萬華區的科技教育浪潮,孩子從覺得好玩進入到實作課程,學習感測性原理、印刷、雷射原理,隨後再加入知識技能,讓孩子由開始的知識、設計、製作再走向專題製作,以此培養出科技教育的素養和能力。

仁愛國中科技中心 機器人跳舞又格鬥

仁愛國中科技中心

仁愛國中的機器人不但會打太鼓,更在七年級兩位女生操控下進行格鬥,由校內比賽至校外,獲得掌聲和獎項。

兩名7年級女生,自己寫程式再組裝機器人,進而操作機器人格鬥,設計出更有力量的左勾拳,重心由下往上,力道變更大,成為機器人的必殺技。

兩位小女生都是運用假日研究機器人,不會影響課業,平日兩人一起寫程式,寒暑假時參加機器人研習,進而在仁愛擂臺上一較勝負,自此闖出名號。

校長曾文龍指出,仁愛科技中心將物聯網科技用在生活之中,培育學生具有「思考力、創造力、移動力、學習力與閱讀力」,在數位潮流下,課程安排著重資訊教育,使未來學生生活就在「跨域創思」、「智慧創科」、「藝術創客」的情境當中,透過運用數位與運用科技,自造出有創意的作品,使得生活更美好。

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主任李美惠教學採開放式,她眼睛只盯著學生實作,需要幫忙才出手,但不是強壓,學生也很自律,玩笑時玩笑,一旦要學習時,立即回到該有的學習行為,一邊上課一邊讓學生出來表現。

李美惠認為,小朋友能不能言之有物,能不能經得起提問,或是現場大家一起提問討論,同學間可不可以互動,如何把科技運用到教學,是一種跨領域的結合,這就是生活科技。

李美惠特別介紹科技工具部份,她以印表機做為例子,透過加熱輸出,寫入程式會噴碳粉,可是若把印表機噴頭改為噴出PL塑膠,出來就是3D列印。若程式寫出來噴出來的不是碳粉,不是塑膠,而是奶油呢?或許有機會成為食物列印機,若程式換成要噴出刀子呢?用電腦操控刀子就是機器手臂概念,可以出現裁印機;若噴出來是雷射機關,就叫雷射切割雕刻機,印表機透過設定,可以決定是雕或切,可調整速率和功率,用久火力大就會切斷,若快速掃過功率不是很大,就會留下漂亮痕跡。善用科技的知識,學生可動動腦思考噴頭要改成什麼,發揮無限想像力。

臺北市的自造教育行星計畫在大力推廣後,目前已有70所行星學校加入自造教育的行列,10所國中小建置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秉持著「資訊科技:生活科技:新興科技:自造教育=3:3:3:1」的科技領域課程及一校一科技特色課程,發展課程教材並充實各校自造教育設備,引領孩子跨域統整學習的知識,邁向自造科技的學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