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合橫國小 無痛轉型教師零出走

低年級釣魚課,「好想釣到魚喔!」是學生最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有孩子苦笑說:「我們是來餵魚的」。釣到魚的孩子則提著釣竿英雄式合照,彷彿在宣示任務大功告成。(攝影/高穎婕)

這所以海為家的學校,在「實驗教育」還未熱議前,便很有實驗精神地將海洋教育融入課程,轉型後更罕見達成「教師零出走」,澎湖合橫國小如何「無痛轉型」?

「畢業那天我要划輕艇,自己的畢業證書自己去拿!」這是合橫國小,位在澎湖跨海大橋末端的西嶼鄉合界村。學生出校門五公尺就可以遇見海,空氣中瀰漫鹹鹹的海味,校園內更充滿海洋元素,不僅門口咾咕石牆上的學校招牌是用海廢創作,海洋生物彩繪、寶特瓶水母與浮球海龜等地景藝術更布滿校園。

「改變一個人,從環境開始,」校長葉萬全希望海洋教育從教學環境貫徹,成為澎湖孩子的 DNA。

深耕海洋教育10多年

109學年度,合橫國小將轉型為實驗小學,是澎湖首間公辦公營實驗學校。原先是間僅有36人的小校,為增加孩子的學習互動採「部分混齡」教學,非學科的藝文、體健、海洋課程,英文和高年級語文也採混齡。

轉型後為維護教學品質,首批新生僅招10人,且以學區內學生為優先,但跨區的學生仍報名踴躍,故校方透過面談延攬理念相近的家長一起投入。

澎湖縣為何選擇偏遠的合橫國小為實驗教育領頭羊?其實在轉型前,合橫已深耕海洋及環境教育10多年,除了將輕艇、游泳等海洋元素融入體育課,還固定發起淨灘、結合藝文課將海廢化為地景藝術,近年在教育界更獲獎無數。2019年,合橫有系統的依四季主題規劃「海洋特色課程」,期望突破分科教學、培養孩子自主學習,也為轉型實驗小學預熱。

既然特色課程發展如此順利,為何學校還自發申請轉型?葉萬全分享,108課綱的精神很好,但課程安排仍綁手綁腳,故希望在保有新課綱精神下,配合實驗教育的制度鬆綁,讓課程安排、教職員編制與資源運用都能更彈性。

此外,葉萬全曾在不同小校歷練,讓他看見小校轉型需求和澎湖得天獨厚的海洋教育契機,「偏鄉孩子的外在刺激和資源較少,轉型是他們能被看見的機會,」葉萬全說。

為了轉型,合橫做足兩大準備:一是教材試行,由老師們自行規劃校定課程,加深教學上的熟悉;二是師資培訓,由政大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協助師培、提升專業能力。目前教材已試行一年,每週一、三下午的共備時間也讓教學團隊能滾動式修正,依低中高年級階段性規劃課程。

在海邊上體育課最接地氣!周四下午的海洋主題課程,是學生最期待的時光。(圖片提供/合橫國小)

樂在挑戰,教師無痛轉型

雖然是挑戰,但也是成長契機,老師曾淑玢分享:「老師一定要全都會嗎?不會就學,跟學生共同成長,教會他們找資源和學知識的方法才是我們的目標。」老師歐奕廷更笑稱合橫老師都是「被虐狂」,每年都會出新教案。「其實教學瓶頸一直在,但每次想出新點子就會有『不錯喔,好玩!』的興奮感,也是我們願意做下去的動力。」歐奕廷說。

許多學校轉型都有「教學團隊變動大、師資不足」的問題,但合橫的教師流動率卻罕見為「零」,幾乎都是老班底。目前加校長共13位老師,其中就有11位是澎湖人,另兩位後來也在澎湖落地生根。是什麼原因讓全員不畏艱難的留下?老師們不約而同的說:「在這裡,所有的創意都可能實現。」

「老師我不會,但我願意試試看,」是師生間的祕密口號,透過與自己競爭、互動討論,主動解決問題而非消極等待救援,這樣「自動好」的精神體現在每一堂課。

在凝聚課程前,老師們習慣先拋主題讓學生提問再歸納,與學生共享找答案的過程;課程設計上,以學生的「生活地域」營造自主學習環境,例如:藉由「石滬調查」,讓孩子們訪問家人和社區耆老,透過探索家鄉,找回與社區和家人的連結,加深對土地的情感。而主動學習的氛圍和有感的在地特色課程,讓孩子們上起課來特有熱忱,有時發言太踴躍還要猜拳呢!

融合國際、雙語的海洋課程

由於海洋特色課程已大致打好基礎,葉萬全表示轉型後的課程安排差異不大。除本次的「夏季愛海樂活」主題,依低中高年級規劃「釣魚、食魚、野炊」的課程,去年另三季主題分別為「春季親海探索」─認識潮間帶和傳統魚法;「秋季護海減塑」─以小小解說員駐點倡議;「冬季知海走讀」─理解海洋文化、走訪社區認識澎湖廟宇與海洋的連結。未來則會以海洋教育連結其他領域,融入「國際教育」及「雙語教育」的精神,發展在地化、國際化的海洋主題課程,也會維持現有外師課程,多面向導入雙語教學。

身為澎湖的孩子,長大後多在異鄉漂泊,被問及為何願留在離島服務,葉萬全說:「我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愛這片土地。」期待轉型後的合橫能為在地教育注入新動能,為小校轉型帶來最好的示範。

中年級食魚課從殺魚開始學,除了探海親海,餐桌上的「食魚文化」也很重要。(攝影/高穎婕)

去年春季主題「親海探索」,孩子們將從海邊辛苦收穫的成果,做成充滿在地味的佳餚。(攝影/高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