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運奪牌到常春藤名校入學 如何透過簡單經濟學模型來預測成功

從奧運奪牌到常春藤名校入學 如何透過簡單經濟學模型來預測成功

若經濟預測模型可以預測奧運比賽結果,那麼每年努力擠進長春藤名校窄門的大學申請人,是否也能套用這樣的模型?想著即將開始的2021年東京奧運,我腦中冒出這個想法,也開始回憶起在哈佛的美好時光。

奧運的可預測性

還在哈佛讀書時,我選修了由客座教授,科羅拉多大學的Dan Johnson博士所教授的「創新經濟學」(Economics of Innovation)。這位教授以僅僅使用參賽者國家的經濟數據做為參考,就能準確預測各國奧運奪牌數聞名,而這也使他被富比世雜誌封為「預測獎牌的男人」。

教授所使用的這些經濟數據(如人民年均所得、國家政治結構等)和參賽者的運動實力看似毫無關係,然而在2000年、2004年、2008年奧運賽中, Johnson博士靠著他的統計模型,一再地以超過90%的準確率成功估計各個參賽國家最終能收獲多少獎牌。在某一堂課後與教授難得的談話中,他告訴我其實他的預測模型只用了五項數據,並向我保證,若我也要預測獎牌,我只需再加入一項變數就能超越他的準確率,但他所分享的這個變數簡單到當時的我差點直接將它拋諸腦後。然而我想了想後,決定試著將這個神秘模型用在長春藤名校的入學申請上。

破解長春藤入學密碼

僅由八間頂級大學組成的長春藤聯盟(The Ivy League),以高學業水平及對入學的挑剔聞名。其整體入學錄取率在個位數徘徊,而三巨頭 ── 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 ── 錄取率則分別僅有3.4%、3.7%和4.0%,這似乎和奧運奪牌率相近。

畢業後,我投身幫助渴望有朝一日能進入長春藤名校的高中生。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的入學顧問都在傳遞錯誤訊息:他們要學生不帶懷疑地模仿,像餅乾模壓出來的「長春藤最愛學生」的刻板印象。學生得到的建議往往是不要做最真實的自己,然而事實上,頂級學校並不想要這種機械式的複製人。如果他們想找這種人,那為何每年都有高中畢業生代表和其他「理想」人選被拒於這些名校門外?

預測成功的神秘變數

菁英大學想找有強烈動機的學生:那些能貫徹始終,有足夠的實力,大學畢業後會朝著偉大目標邁進,最終將榮耀帶回母校的學生。問題是,一間大學要怎麼在學生入學前就能預測學生的未來成就?

例如:耶魯大學是怎麼過濾每年數以千計的入學申請書,判斷哪個青少年最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贏得諾貝爾獎、參選國會議員或成立一家改變世界的公司?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突然想到Johnson教授的預測模型和他提示我可以加入的那個神奇的變數:一個國家在上一屆奧運獲得了多少獎牌 。

長春藤名校在預測學生未來是否會有所成就時,也使用了一樣的簡單策略!為了計算學生將會為全世界做些什麼,他們在較小的規模去檢視學生做過了什麼。換句話說,一名青少年的過去在學校內外的作為,最能預測他們未來將為自己所居住的州、自己的國家或整個世界做出的改變。

掌握這個變數

身為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者,我在觀察學生的行為中得到最深刻的發現之一是:學生如果希望在自己的影響範圍內(sphere of influence)發揮最大影響力,找到能與內心深處自我價值相應的動機至關重要。既使沒有這項動機,學生還是會有所作為,但他們將感受不到內心那種可以長久維持所作所為的熱情。最終,缺乏熱情的事實將會被一眼看穿。

所以學生要怎麼找到能點燃使命感的強烈動機?他們必須從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s)開始,這是一個挑戰,因為這需要批判性思考和深度反思的能力,然而,這依然是不可忽視的關鍵第一步。

一旦學生瞭解這些核心價值,我就會請他們找到並嘗試解決在他們生活周遭違背其核心價值的問題,藉著努力改善他們真心關切的議題、秉持著個人的核心價值,學生們將培養出堅強的自信。他們將建立毅力和韌性,即使面對失敗,他們也能從中學習、反省、改善,有更好的準備並不斷嘗試,直到成功。

在較小規模中發展這些關鍵能力,並展現他們過去努力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力,將大幅增加學生在長春藤名校審查委員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機會。若學生展現出他們能為自身週遭做些什麼,也就代表了他們日後能夠完成更偉大的成就。這才是美國最頂級學校真正希望在申請人身上看到的特質。

因為坦白說,進入夢想大學的最佳途徑,就是成為不管讀不讀這些名校都能在人生中成功的人。

關於作者:

Steve Gardner是一位教育者,他相信世界需要每一位學生發揮所有潛力,而大學入學不應該成為他們的阻礙。他創設了 “The Ivy League Challenge”課程,以為這些青少年帶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