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復課,世界各國給臺灣的四個建議 混成學習將是回不去的教育新常態

過去100多天,當全臺師生為了線上教學手忙腳亂時,世界各國已經過一年多遠距教學的操練。而從各國實體復課的經驗來看,這場疫情帶來的除了衝擊,也隱含著學習與機會。

圖片提供:Getty Images

歷經全臺灣中小學大停課的「五一八事變」,教育現場從混亂到適應,面對「史上最想回到學校」的一個新學期,重返睽違一百零五天的校園,大家心中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臺灣在疫情控制下,隨著三級警戒降級,八月中教育部宣布,九月一日確定實體開學,並恢復課後照顧和社團活動。各校也忙著盤點防疫物資、添購午餐隔板、確認老師疫苗施打的狀況等,以確保在防疫前提下,迎接學生回到學校。

過去這段時間,包括學校、補習班、才藝班都採遠距教學,孩子有機會正大光明使用3C,學習打破了實體的疆界,老師、學生和家長對線上學習的優點和缺點有了最真實的體驗。

根據《親子天下》七月中針對中小學老師及家長進行線上學習調查,多數家長在直擊小孩上網課神遊、開分頁後,對於「在家自學」的美好想像幻滅,抱怨最多的是,工作之餘要花更多時間陪小孩做作業、上傳作業;老師們則連滾帶爬的努力學習順利連上線教學,與螢幕前一不小心就「消失」的學生們互動。

這是一次親師生最大規模的「做中學」,大家共同看見學習形式的不同可能性、評量也不一定只能是紙筆測驗、學生的數位能力快速超越大人。另外,從世界各國陸續復課的經驗中,再回頭看臺灣,相信,疫情帶給全世界的,不只是全面性的衝擊,當中也隱含著學習與機會。

建議1

凡事要有Plan B,將數位教學融入傳統課堂

遠距上課一年多的香港,上個學期終於實體復學,但也僅維持半日課,歷經多次全面線上學習、實體復課的轉換,「凡事要有Plan B(備案)」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啟示。香港翻轉教學協會副會長鄭淑華說:「老師準備的課程素材一定要線上、線下隨時切換,否則可能突然就沒有辦法上課。」她的作業、試卷等素材,都同時預備紙本和電子檔,甚至備份在兩個不同的課室平臺,以防萬一。

「停課期間學到的線上教學工具,統統都不要拋棄,剛開始回到學校,有些學生還會不習慣,開始懷念遠距上課時玩的一些線上互動遊戲。」教學年級橫跨國、高中的鄭淑華印象很深,實體復課的第一天,她印給全班學習單,最後有一半的學生交回,還對她說:「老師要環保,以後別再印了!」當學生有更多選擇時,未必會再挑選紙本教材學習。

數位及遠距教學不會只是疫情下的備案,而是成為迎向未來變動必要的裝備。

德國的哈德中小學(Hardschule Durmersheim)將教室定位為學習工作室,當學校關閉時,馬上啟動school@home,老師早上在班級視訊會議中,陪伴學生規劃全天的學習進度,學生依照任務自主學習,期間各學科老師都在虛擬教室,遇到問題可個別諮詢,採混成學習。

建議2

彈性化課表,精簡教學內容

線上教學長時間對著螢幕,所有師生更深刻感受到「不是教愈多,孩子就學愈多」。日本聖瑪麗國際學校學習總監陳巧茵說,面對面授課時,老師對學生的掌控度高,課程安排可以從早排到晚,線上課時,每個家庭中的頻寬或電腦速度效能不一,老師得花許多時間先排除技術上的問題,等待孩子準備好,比在課堂上還耗時費力。

在美國麻州雙語學校擔任教學總監的廖靜姬也說,在心態上,老師必須更保有調整的彈性,面對新的媒介,要能評斷且抓出課程重點,知道哪些是「最必要的知識」(essential knowledge),並認知自己可能無法將所有課程進度趕完,有了這樣的衡量,安排課程得更有彈性。

老師的角色也需要重新被定義。在臺灣停課第一時間,成立「臺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協助老師們共學互助的臺大教授葉丙成分享: 「過去老師像表演者,讓臺下學生看著你一人獨秀;未來的老師應該像是製作人、導演,能夠依據課程的需要,重新編排整個內容,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建議3

學校的價值不只是傳授知識

「老師的引導、同學的互動,對孩子都非常重要,也是學校教育不可被取代的地方,」廖靜姬也指出,「從教育的公平性來看,相對需要資源的學生,更是倚賴老師,因為他們自制力不夠,另外,學習有很多的合作活動、討論,都需要老師引導。」

芬蘭從去年五月實體復課,旅居當地的臺灣媽媽翠珊說:「芬蘭政府承諾,非必要不會再關閉小學。大部分家長也都支持實體上課,因為小學生需要社交,能跟同學在一起很重要,小學生也很難專心在線上學習。」

建議4

關照師生的身心健康,比學業更重要

在家上課不過一個半月,已有不少臺灣家長開始擔憂開學後,小孩的學業能力下滑。一份荷蘭的調查顯示,與面對面上課相比,線上課程只發揮了五○%的教學效果,弱勢家庭學生有六○%處於學習停頓狀況。

但比起認知學習,世界各國更關注孩子們因長時間缺乏夥伴、人際互動,所引發的心理集體創傷,認為心理健康與補救他們的課業同等重要。不只小孩有壓力,老師也是,為了有效緩解親師生面臨的多重焦慮感與緊繃的壓力,奧地利教育部大力增聘中小學的心理師與社工人員進駐學校,定期提供學生心理支持,幫助狀態不穩的學生修復身心問題。

「疫情下,好好活著、身心靈健康最重要,學業以後都還可以追回來的,」鄭淑華說,為了讓落後的學生不再害怕學習,任教學校規定,復課後不要再追討孩子停課期間缺交的作業。

「Google for Education」也提供給全世界教育工作「從遠距回到實體教學」的十一項提醒:

讓學生規律的簽到。鼓勵孩子寫下每天的反思。整合數位工具與傳統教學法。學習如何使用數位工具(如:Jamboard)來促進合作。擴展傳統方法與學生面對面。透過整合性的平臺(如:Google Classroom)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與學生建立真實生活中的強力聯繫。幫助學生發展從教室之外學到的技能。專注在學生得到什麼,而非他們失去什麼。建立與家長和監護人的關係。參加教師專業成長或實作社群以建立聯繫、成長與學習。

晚了世界一年的「不停課」隨堂考,臺灣過關了。對教與學的新省思和新能力,在新學期,將伴隨親師生,更有韌性的迎戰不確定的未來。

復課後各地學校新貌隨著疫情趨緩,以色列開放部分學生回到校園。圖為今年2月師生在校外空地上課。(圖片提供/美聯社)在學校餐廳吃飯時,學生都需要隔著社交距離。去年9月攝於美國麻州,最先實體復課、進行混成學習的地區之一。(圖片提供/Getty Images)桃園百吉國小教室裡,每個學生的桌椅都保持距離。(攝影/黃建賓)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師生在課堂上戴著能維持社交距離的特製帽子。去年7月攝於泰國清邁一所小學。(圖片提供/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