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就是家,家人沒有好壞之分

面對疑似過動症的孩子,陳玲菲曾嘗試獨自面對,卻情緒崩潰、手足無措。現在她營造家一般的班級氣氛,善用全班的力量,讓孩子們互相幫助,發現孩子們比大人想像得成熟、懂事。

班上有特殊小孩,經常讓老師繃緊神經,但是在高雄市新民國小老師陳玲菲的班上,反而更能凝聚班級情感,有向心力。

九年前,陳玲菲遇到一位疑似有過動症的孩子,不但上課會任意發言、走動,下課玩掃把、水壺也會不小心打到人,甚至只要太開心,就會跳上窗台大吼叫,吵得班上雞犬不寧。最後,陳玲菲也忍不住情緒,與他發生嚴重衝突。

「有一天他情緒爆發,一直搖晃椅子、桌子,在教室裡爬上爬上,」陳玲菲歷歷在目,「我只能抓住他,等資源班老師來協助處理。」過程中,這名疑似過動症的孩子不斷用言語挑釁,不斷掙扎,又踢又打,甚至想要咬老師。但是陳玲菲只能緊緊抓住孩子,以免孩子跑出教室發生危險。

冷靜的陳玲菲將孩子暫時移交給輔導室後,忍不住找了一位要好的同事宣洩情緒,邊哭邊說著內心的害怕、錯愕、委屈,「學生的情緒失控,讓我頓時無法呼吸,顯得手足無措。」

這次經驗讓陳玲菲發現,她一個人無法處理這些突發狀況,她需要更多人幫忙,於是開始把力氣放在全班如何一起合作。

從建立關係開始營造家的溫暖

陳玲菲從建立關係開始,營造和學生的信任。

建立關係的第一步,陳玲菲會先讓孩子看見彼此的優弱,並且每天找機會放大每個孩子的優點。她也會每天問學生:「今天有誰發現同學做了什麼很棒的事?」透過孩子彼此觀察和老師的引導,營造融洽的班級氣氛。

之後,陳玲菲利用彈性課程,用影片與學生分享、介紹各種特殊兒,「祕訣是,如果班上有過動兒,我會先介紹妥瑞症、自閉症等,將過動兒放在最後介紹。」不刻意強調、標籤化,而是引導孩子認識,同時解釋特殊孩子是生理出了狀況,該如何相處,「孩子沒有好與壞,只有優點與弱點的不同,」陳玲菲強調。

一旦建立了全班的信任關係,陳玲菲遇到突發狀況,就只需要一個眼神、動作,就能立刻運用全班力量解決問題。

營造班級向心力,讓孩子互相幫助

譬如說,曾有疑似過動症的孩子在早自修閱讀時間大唱「哈雷路亞」。「我擔心制止他會引起反效果,所以我走回位置,繼續做我的事情。」這個動作也讓其他受干擾的孩子知道,只需要把干擾當做背景音樂就能繼續閱讀。陳玲菲在盯著特殊孩子的下一個動作時,也同時兼顧到多數的一般生,用身教,示範如何解決問題。

許多老師遇到班上有特殊生會指定個性較溫和的同學擔任小天使來協助他們,但是陳玲菲不一樣的是,她先設定小天使的條件、門檻,讓孩子感覺「小天使不是一般人可以當的」,進而激發孩子的榮譽感。

更重要的是,陳玲菲不斷給小天使支持,除了讓有意願的同學輪流擔任、減輕負擔,她也會適時的排解小天使的情緒,「我會對孩子說,一直重複協助的動作難免會感覺煩躁。謝謝你願意跟我討論你的感覺,讓我們一起想想看,如何解決煩躁的感受。」在這樣的陪伴下,陳玲菲記得,有一年曾有班上的亞斯生不小心揮打到小天使,讓她當下非常緊張,想不到小天使卻平靜的說:「老師,我不會害怕。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

「孩子比我們想的還要成熟、懂事」,陳玲菲感動之餘,也更確立「把班級營造成家」這條路是正確的。

除了照顧班上學生,陳玲菲也不忘照顧自己,適時的放鬆與補充能量,面對各種教學現場的問題。她寫日記、唱歌、聽音樂、旅遊,也持續在張老師基金會值班,「那是我吐苦水、倒垃圾的地方。」具有相同的諮商背景,張老師的夥伴提供她情緒支持,讓陳玲菲再次充電。

每當情緒快要沸騰,陳玲菲也會提醒自己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件。也許是請學生先在旁邊反省五分鐘,或是自己先去廁所緩和情緒。如果一時半刻處理不了問題,她也可能先擱置,暫時不處理,「愈急的話,要說得愈慢,」陳玲菲強調。

儘管已經努力經營班級,營造向心力,陳玲菲仍免不了遇到家長詢問:「能不能不要讓我的孩子和他(特殊生)做朋友?」「能不能要他轉班?」每一次,陳玲菲都會好言相勸,堅持陪伴每一個孩子,「我們班就是一個家,在家裡,沒有誰好誰不好,我們要互相幫助。」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