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附農讓學校成為孩子們的農場和花園

興大附農培育專精人才以因應新農業再造的趨勢

興大附農的校園一眼望去,是滿滿的綠意,參天的古樹,如茵的草地,更有一大塊土地開發作為菜園。池塘上波光粼粼,一輛木造的水車輕巧地轉動,伴著淙淙水聲,幾個園藝科的學生正在菜園裡來回巡視,灑水鋤土,揮汗如雨,細心養護他們親手種下的蔬菜,整個畫面宛然一幅農家印象圖。

校長蔡孟峰表示,校園裡的所有植栽都是由學生負責照料的,包括園藝造景,施工設計,都是孩子們一手包辦,美化環境之餘,更讓他們有機會將課堂所學用於實作,藉此磨練技藝。也因為能夠將實作融合於生活,園藝科的同學們個個有兩把刷子,已經連續數年得到全國技藝競賽的金手獎,成果輝煌!

因應新農業再造,培育專精人才

科技日益進步,有機栽培和休閒農業的風潮興起,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青年選擇回鄉從事農業生產、加工及銷售,因此蔡孟峰認為農業教育不能再侷限於傳統的形式,必須有更活化的思考,提供給學生更多元化的課程選擇。

興大附農校地廣闊,除了園藝科在校園裡有一塊菜園和技能檢定場,農場經營科的同學也能在實習農場裡學習種植作物,畜產保健科附設實習牧場,森林科有一大片林場,幼兒保育科有實習幼兒園,觀光事業科的同學也可以到附設的旅館工作實習。

擁有比一般技職學校更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教學設備,這是興大附農的優勢,而他們也準備藉此開發出更多結合實作的創新課程,為國家培育專精人才。例如農場經營科的農場管理及經營、畜產保健科牧場所產的動物糞便再利用、觀光事業科遊程導覽課程、餐飲管理科將球根花材入菜等等。

由下而上的課程研發和教學實驗

蔡孟峰強調,課程研發和教學實驗都應該是一種「由下而上」的過程,由最接近學生的教師來發想與腦力激盪,思考該如何進行課程轉化。在這個過程中,各科教師切忌劃地自限,應當開放溝通,達成跨科、跨領域的交流,貢獻彼此的專長,密切合作。

做為107 課綱的前導學校以及農業與食品群科中心,興大附農身負引導示範的重任,目前已如火如荼地投入課程的開發、預排,並估算配套措施所需的成本,以便供作各夥伴學校參考。

107 課綱強調「特色課程」與「議題融入」,在課程設計上以跨科的方式融入議題,例如將觀光事業科導入森林生態導覽課程,將生命教育融入食品科課程,將品格教育融入農場經營課程,以呼應食安與生態保育議題。興大附農會先預排課程,交給群科內的學校試運行,各校再提出問題作為修正的參考。

引進相關資源,發展特色課程

蔡孟峰表示,課程發展過程難免遇到困難,興大附農既是附屬於中興大學,自然要設法引進大學的設備與資源。例如每週四第8 節課的「興大講堂」,就是邀請中興大學的老師,每個科系每週一種議題,例如機械系講「機器人」,化學系老師講「水」,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啟迪學生。講座的經費由中興大學負責,興大附農則頒發感謝狀。

此外,中興大學農學院是有名的強項,興大附農是農校,自然不能放過合作的機會。蔡孟峰以一個申請到國科會高瞻計畫的特色課程做例子,課程名稱為「百花期放」,就是由興大附農園藝科、生物產業機電科及中興大學農藝系的老師共同開發,課程主題是以百合花作為培育的目標。一般而言,百合花適合較為乾冷的氣候環境,但只要結合控溫器材,就可以做到控制花期,四季皆美。在這個課程中,學生們不僅可以學到生物植栽的特性,更學會利用太陽能、水簾等節能減碳的設施,控制花卉的生長環境,最終迎來百花「齊」放的美景。這項計畫目前更與師培中心合作,準備發展成特色課程。

除此之外,興大附農更積極引入產業界的相關資源,比如和台中市青果合作社簽約,讓學生見習有機蔬菜的栽培,並藉由實作體驗,學習如何生產行銷。這些人脈與資源,都將成為學校進一步研發各種特色課程的後盾。

根據OECD 的報告,20 歲以上青年在學比例,我國高達7 成以上,相較於技職教育體系堪稱完善的德國只有不到3 成,很明顯,我國的教育風氣仍過度重視文憑,造成很多技職學校培育出的基礎專業人才未能及時投入職場,放棄原先習得的一技之長,只為擠進更高等的學府,繼續升學深造。

對此現象,蔡孟峰感到十分可惜,也正顯示我國技職教育還有廣大的進步空間。他強調,十二年國教所著重的以學生為主體、適性揚才的理念與內涵,必定要落實,教育改革是長期奮戰,絕非一蹴可幾,堅定方向走下去,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

學生們的森林與田間工作情景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