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時總是帶著溫暖笑容的琳達(後),希望幫助更多人帶著自信面對科技。照片:Hello Ruby提供
程式語言、新科技推陳出新,到底該讓孩子接觸什麼、學什麼?芬蘭程式設計師、也是推廣電腦科學的繪本《Hello Ruby》作家琳達‧莉卡斯認為,面對科技,重要的是先為孩子奠下自信與無懼態度。
AI、機器學習、演算法⋯⋯科技的世界讓人感覺複雜而有距離?芬蘭繪本作家、程式設計師琳達‧莉卡斯(Linda Liukas)呈現的電腦科學世界,卻有趣、好玩、能實踐各種創意。
「收拾玩具的時候,露比會撿起地上的動物玩偶、積木和小房子,唯獨漏掉色鉛筆。她調皮地說:『因為色鉛筆不是玩具嘛!』」翻開充滿鵝黃色、粉紫色等繽紛色彩的繪本「露比任務」,紅髮女孩露比帶讀者一起破解任務,從中奠下邏輯、歸納等運算思維基礎。
2014年,琳達在募資平臺 kickstarter上提案,想製作帶孩子認識程式的繪本《Hello Ruby》(中譯本為《露比任務》),專案上線不到4小時就達標,最後募得38萬美元,現被譯成超過20種語言,世界各地的孩子因為這套繪本踏進了電腦科學的世界。
琳達的職涯圍繞在「如何讓更多人接近電腦科學的世界?」推出繪本募資專案前,琳達創辦女性程式語言學習社群「Rails Girls」,該社群已擴及全球約300個城市、臺北也是其一,她也曾任職於程式學習平臺 Codecademy。
彷彿有源源不絕動力的琳達今年則發布Love Letters系列影片,10支影片深入淺出地談電腦硬體、程式、談機器學習與AI⋯⋯,除了影片,還有延伸的素材、不插電的活動、學習單,教師日誌等,試圖幫助教學者認識電腦科學的世界,並將這些知識整合到課堂,或是激發更多教學創意。「我希望能讓老師們感到自信,」琳達在介紹這系列影片時說。
受訪時,琳達拿出筆電,開心介紹著世界各地因為《Hello Ruby》以及 Love Letter 影片而延伸的創作與行動。有孩子用拼布製成一臺電腦,來自臺灣的史汀實驗室則串接 Scratch 和 Makey Makey(可將物品連接至電腦的開發版)帶孩子製作紙電腦,拿槌子敲到 CPU、GPU 等電腦元件的部分,還會播放孩子自己錄製的介紹詞。「你看孩子的笑臉,你知道他不會害怕科技了,他有自信。」琳達邊展示相片邊微笑著說。
延伸琳達的概念,臺灣的「史汀實驗室STEAMLab」帶孩子動手創作紙電腦,認識電腦元件。圖片提供:STEAMLab
如果電腦科學的領域對許多人來說像聽不懂的語言,那麼琳達就像熱情滿溢的翻譯,讓更多人認識、並且喜歡上這個充滿各種可能的世界。琳達也當起世代間的橋樑,她玩 Switch、也玩起 Fortnite(中譯為「要塞英雄」,一款線上遊戲),希望能和大人們分享孩子們喜歡什麼,這些孩子著迷的事,除了聯想到成癮,還可能有哪些收穫?
《Hello Ruby》被芬蘭的非營利組織 HundrED 選為教育創新案例。《親子天下》專訪琳達,談她對於數位世界各式問題的觀察與經驗。
Q.為什麼你多次提到面對科技要帶有「自信」?
這是我爸爸教我最重要的事。爸爸在我大概7、8歲時買了我們家的第一臺電腦,當時電腦好大一臺又貴。其他人的爸媽會告訴孩子,電腦是大人的,而且很容易壞掉,別亂碰!但是我爸卻和我們說:「沒有什麼事是你不能對電腦做的」。
我們被允許搞亂電腦、做實驗、嘗試各種事,因為這樣,我們曾弄壞作業系統幾次,還不小心誤刪了重要的檔案,但同時,我們也學到如何復原,怎麼救回那些檔案,我們學習到要更加謹慎。我覺得這是創意和自信的一種,而這也是我想試著帶給教學者們的。我和許多老師一起共事,但我不想為教學寫下一個標準答案,像是螢幕使用時間該是多久,我想要創造一些可以激發更多創意的事。
Q.許多家長、老師成長過程中並未接觸到那麼多的科技載具,但他們的孩子與學生卻是數位原住民。陪孩子面對數位世界對大人來說是個挑戰,你有什麼樣的建議?
我覺得挑戰在於,我們接觸科技時常伴隨著畏懼,大人常常想要很清楚明確的規則,像是每天孩子可以用網路10分鐘,這是5個孩子可以用的app⋯⋯但是,生活中的其他問題並不是像這樣,一個問題總是有很多不同面向。我不在乎孩子每天能用電腦幾分鐘,他今晚玩了4個小時電腦、可能是成癮,但也可能是在展開一場探索,這些都源自於你的態度和想法。
大人如何陪伴孩子面對數位世界,我的簡單版回答有3項建議,分別是好奇(curiosity)、無懼(fearlessness)和驚奇(wonder)。
「好奇」指的是,你很想了解事情怎麼運作,還有想的事情會超越簡單的答案。我覺得談到科技、這非常重要。得到第一個答案後,你要會再問更深一層:為什麼這會發生?為什麼我會如此著迷於 instagram?總是不斷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第二件事是「無懼」。 面對科技,我覺得我們常在傳達一種無助感。曾有年長者跟我說:「喔!我不太會用電腦」。我告訴他,我也不擅長,我只是著迷於解決問題,而且我不害怕。我知道這問題可能需要花上我10分鐘、或40分鐘來解決,但我可以試試看,我不怕。
再來是「驚奇」。這跟好奇心、創意有關,也與「想像未來」有關。孩子需要能想像現在還不存在的未來,而這是父母能夠帶給孩子的,像是帶著他們想像,當你長大後,也許你的牙刷會有電腦喔!也許你的泰迪熊會有電腦!如果這些東西都有電腦、那這世界會是如何?這些想像會為孩子建立一種「我可以影響世界如何形塑」的意識,而不只是由矽谷那些公司、或是抖音來幫我決定我的世界。我不是個科技的消費者而已,我更能夠影響科技創造事情的方式。這些是我最簡單能分享的事。
Q.當搜尋數位福祉(digital wellbeing)的相關資料時,常見的是如何控制數位產品的使用時間。數位福祉還有哪些面向需要被討論?
大家習慣追求簡單的答案,像是:我的孩子一天可以上網多久?可以用哪個 App?我能理解父母想知道這些規則,但是,數位世界的問題是更加複雜的。我覺得這關乎於你有沒有自主性(Agency)。世上許多事的運作是由電腦形塑而成,而你需要有更多的詞彙來說出自己的經驗。
我覺得能關注的是,我們能給孩子什麼樣的能力,讓他們能描述周圍發生的事,像是孩子說「我對手機上癮」的同時,他能辨識這與演算法有關,是因為背後有間公司想最大化使用者花在網站上的時間。當你有這些相關的詞彙,就能更敏銳地辨識數位世界,於是就會有自主性,會感受到力量,我覺得這是數位福祉其中一個面向。
琳達設計了各種不插電的活動、學習單,帶孩子認識電腦科學的世界。許家齊攝
Q.臺灣剛上路的新課綱跟芬蘭一樣將程式教育融入課綱。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讀書時接觸的程式語言,會不會畢業後就過時、用不到了?你怎麼想?
我從父母那邊聽到的擔心是,這些電腦技能和我的孩子真的有關嗎?為什麼孩子要學程式?對於這些擔心,我的答案是,電腦科學是基礎技能。就像我們需要物理來了解物理世界如何運作,需要化學來了解化學的世界,我們也需要電腦科學來了解科技社會運作的基本概念。
程式語言會變沒錯,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走向更深一步,教孩子演算法的概念,了解電腦硬體,認識網路,談談關於機器學習的原則,這些是我們知道會長期環繞在我們身邊的事。
面對電腦科學,若是你發展出不畏懼的態度,當你長大,你就能學習新的程式語言。
當我約5年前開始推廣程式教育時,人們很少意識到程式那麼重要,而我想現在比較少人會說,我們的孩子不需要程式的基礎了。但我想的是,什麼是教孩子寫程式之外的呢? 圍繞在電腦科學的,還有哪些更深刻的事?在課綱推動程式教育的這些年,讓我們有更多的經驗,也形塑了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
現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帶來更大的改變,機器學習是最近的潮字。我覺得應該將機器學習納入課綱。我喜歡你驚訝的表情,這跟很多政策制定者一樣:「我們才剛把程式教育放進課綱,現在你又提AI?」但我覺得,當我們制定未來的課綱時,我們需要更有彈性,還有也要帶孩子認識科技伴隨的道德層面議題。是的,這是我想加入課綱的事,我知道政策制定者也許不會那麼開心。
Q.是什麼驅使你持續投入電腦科學與程式教育的推廣?
每年我都覺得有更多更多更多的事要做,這是為什麼我持續投入。我覺得一部份是我從孩子身上得到激勵,從他們身上看到許多有趣的點子,他們也問了我很棒的問題,我需要找到答案,像是:「網路是一個地方(place)嗎?」、「等我長大,工作都被機器人取代的話,那我要做什麼?」天啊(露出驚訝表情)!我在想,或許我要來寫本關於量子電腦的書,或可能是介紹電腦科學的歷史⋯⋯好多事要做,因為有愈來愈多我好奇的事。
有些人認為書本給他們翅膀、有些書則像是為你打開未知世界的大門,有些書則像營火,會把人聚在一起,聊一些過去我們還不知道怎麼談論的事。我覺得《Hello Ruby》這本書就像是營火,把大家聚在一起。我在想還有什麼是《Hello Ruby》能形塑的事,Love Letters系列是第一件事,不過我也在想,或許我可以在電視上嘗試一些創作,或是有天我可能會創辦一間學校⋯⋯我一直想的是,把電腦當作一個充滿互動的展覽,你可以身處其中學習電腦如何運作,這讓我很有動力,我想做好多好多事,而都圍繞在同一個idea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