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金龍國小主任楊小梅 努力成為全臺第一位新住民校長

汐止金龍國小主任楊小梅 努力成為全臺第一位新住民校長

「爸爸為我取名小梅,就是希望我的生命猶如梅花堅強,」然而,在成為堅忍寒梅之前,楊小梅卻得先經歷蒲公英般隨風飄零的歲月。年僅9歲,跟著家人,逃離砲火四起的故鄉越南,奔向瀰漫自由空氣的陌生國土臺灣,在這裡,一家11口自由了,卻也分散了。

受恩莫忘,回饋需要的人

為了讓孩子接受教育,9個年齡大小不一的孩子,各自分散至不同的學校與單位寄宿,以獲得生活照顧與教育,每到周末全家才能團聚。楊小梅每天倉皇地生活在語言完全不通的地方,沒有朋友扶持,沒有大人陪伴,孤獨、無助且恐懼。這樣的她,還得擔負照顧年幼妹妹之責以及課業壓力,種種情緒有如大山,沉重壓制在她幼小的身軀,每次回望那一段艱難歲月,仍難忍憂傷。

40年前,臺灣的「新住民」群體概念尚未萌芽,楊小梅一家人經濟與文化上的弱勢,然而即便如此,爸媽仍不忘殷殷提醒孩子:「今天國家照顧我們,明天當我們有能力了,要服務更多的人。」這句話,成為楊小梅撕下弱勢標籤、蛻變而出的關鍵,她要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婚後,楊小梅在公婆支持下投身教育工作,而當「老師」二字與楊小梅連結時,更啟動了她內心渴望服務他人的使命。

努力,才能撕下弱勢標籤

帶領楊小梅走上從師之路的關鍵人物,還有一位很特殊的角色。寄宿於救總兒童福利中心時,負責管理寄宿生的住宿阿姨,時常告訴她,不會的功課不能放棄,而要想辦法學會,「因為你只有靠自己努力,才有機會突破困境,」阿姨更鼓勵她參加童軍團和桌球訓練,讓楊小梅擁有發揮自我優勢的舞臺,從中得到成就感與建立存在價值。現在,楊小梅也化身成當年的住宿阿姨,不斷發掘優勢、給予舞臺,幫助弱勢學童培養學習成就。

「弱勢不是你的錯,不能因此放棄自己,反而要成為你向上的動力。」對於弱勢,楊小梅感同身受,「但有時候,許多弱勢學生也會讓我生氣。」那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他們的條件,比當年的我們好太多,更不應拿弱勢當成放棄的理由。」

為了帶領孩子向上提升,楊小梅用盡身邊所有資源。她知道,弱勢學童大多生活封閉,缺乏與人互動,因此時常主動找他們聊天,成為孩子們的心靈陪伴;她了解,弱勢學童學習資源缺乏、學習能力低落的困境,因此集結校內志工與社工人員,擔任陪讀與提供學習關懷;更鼓勵老師與同學,共同建立支持網路,讓弱勢孩子不孤單;還要透過企業、社福、仁愛基金等捐助管道,提供弱勢學童家庭經濟協助。做了這麼許多,楊小梅也不忘提醒孩子:「對於他人的付出,一定要心存感激,以後也要幫助人。」

幫助新住民家庭站起來

楊小梅更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新住民家庭,因為她看到,許多新住民子女輕看自己的母親,進而對族群文化的認同產生疑慮,因此楊小梅利用校園空間成立教育部金龍新住民學習中心,透過各種學習與訓練,幫助新住民母親有能力站起來,考取各種證照,培養創業能力,使這些原本仰賴家庭經濟支持的外籍新娘,也能成為家庭經濟的扶持者,取得家庭地位、獲得子女敬重,「當大人站起來了,就能幫助孩子站起來。」

楊小梅更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新住民家庭,因為她看到,許多新住民子女輕看自己的母親,進而對族群文化的認同產生疑慮

一位拚得7張證照,並成功創業,改善家人生活的越南姊妹,和楊小梅分享時說到:「我之所以這麼拚,是因為妳也很拚啊!」

的確,從代課老師、導師、科任、組長,一直到主任、專任輔導老師,從師24年,為了服務更多人,楊小梅不斷努力以擁有更多能力。攻讀研究所、參加輔導團,增進專業能力與教學歷練,這些努力,人人看在眼裡,她不但因此獲得師鐸獎肯定,未來甚至以「校長」為目標,期望成為臺灣第一位新住民校長。

「我想證明,新住民不是弱勢而是優勢,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新住民孩子的標竿,使他們有努力向上的目標,如果我都可以,他們更能做到。」隨風飄零的蒲公英,因為楊小梅而有了更美的詮釋。她希望自己就是蒲公英,從越南到臺灣,甚至更遠的地方,無論到哪裡,都能成為一個服務人、影響人,散播希望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