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翰(右二坐者)帶領印度人Manu(綠衣者後方)到金山高中分享。楊宗翰提供
「沙發客來上課」 發起人楊宗翰,邀各國旅人到偏鄉教室中,零成本促成了一堂堂國際教育課,給旅人和學生交流文化、打破彼此刻板印象的機會。
一名年輕的以色列人,在教室黑板上畫出世界地圖和插圖,興奮地向臺下學生解釋他來自什麼地方,臺下學生專注又好奇地聆聽著。這個畫面不是出現在臺北都會區,而是在雲林大埤國中的教室中。每隔一陣子,就有一位旅人因著「沙發客來上課」計畫,從世界各地來到他們教室中,分享自己的文化。透過正在「沙發衝浪」的旅人,臺下孩子可以看到、聽到豐富多彩的世界。
「沙發客來上課」 源自無條件付出的陌生人
沙發衝浪(Couchsurfing)是一個幫助旅行者與當地人建立連結的跨國平臺。旅行時,你可以免費住在當地會員家;當有會員來你的城市時,你接待他們住你家,省下住宿費、同時能進行文化交流。許多人會提供家裡的沙發讓旅客借宿,因此在地主人和旅客常以「沙發主」、「沙發客」互稱。
「沙發客來上課」則由楊宗翰發起。大四時他到克羅埃西亞當交換學生,旅遊時常常搭便車、沙發衝浪,免費旅遊了很多地方,他非常珍惜這樣的恩惠,當他想回報這些施恩惠給他的人時,卻發現對方根本不期待回報:「等到遇到需要你幫助的人,你再無條件去幫他們就好了。」
楊宗翰開玩笑說:「聽一個人講會覺得很感動,如果一百個人都這樣講,會覺得有壓力,好像不做什麼會遭到天譴。」他喜歡這樣的無條件、無私的互動方式。回臺灣後,宗翰作沙發主,自發性地請客、帶來宿的沙發客認識臺灣日常,讓他們經歷特別的旅遊體驗。
畢業後,楊宗翰在雲林大埤國中服替代役,有天他突發奇想,邀一位來自瑞士、住在他家的沙發客到學校參觀,後來徵得學校主任同意,他帶沙發客到班級中分享自己的文化。沒想到原本的一句玩笑話,促成了一堂國際交流課,開啟了「沙發客來上課」計畫。
不只是英文課 旅人交流文化、分享生命故事
偏鄉學生少有機會出國或認識外國人,楊宗翰決定透過「沙發客來上課」,把世界帶進教室。他和全臺各地志同道合的夥伴,把旅人與學校老師連結起來,讓旅人有機會進到班級中,向學生分享自己的文化和見聞。
這些人包含來自瑞典的企業家、西班牙的工程師、印度的老師、甚至新北淡水的街頭藝人。旅人們分享著自己的文化和生命經驗,主要目的不再是教英文,而是要讓學生對外面的世界感興趣。「現階段,學校老師的能力再好,教材、設備、教學能力再好,都解決不了學生覺得不重要、因而不想學的問題。」
2018年楊宗翰遊歷歐洲多國,圖為在土耳其的一所小學分享臺灣文化。楊宗翰提供
然而在計畫中,楊宗翰看到許多學生努力用有限的英語和外國人溝通;有些人發現談話困難是因為語言能力不足,之後就立志好好學英語。渴望與人溝通的熱情,打開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不僅學生在其中有所收穫,旅人也是。對於旅行者,看遍各國壯闊美景、嚐過高評價美食,然而深入當地人的生活,才是許多人渴望的經驗。有人說:「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無論是吃營養午餐,或飯後趴在桌上午休,對學生而言了無新意的日常,卻是令外國人印象深刻、驚嘆連連的新發現。
學生缺乏對其他國家的認識,有時也鬧出笑話。楊宗翰分享遇過的糗事,例如有次來自德國的旅人和學生聊天,問他們聽到德國會想到什麼?只聽學生回答:「希特勒!」接著一陣尷尬的沈默。楊宗翰發覺班上學生真的只知道希特勒一位德國人,他很感慨:「孩子完全沒有惡意,他們接觸到的資訊就是這樣,」
但當學生們接觸過,才認識了希特勒以外的德國人、才知道原來印度人不一定就是外籍移工、才了解黑人不一定身上有味道,「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其實就是因為雙方比較沒機會去了解彼此而已。」楊宗翰深知不可能透過一個人就了解一整個國家,但透過一堂課或一天的互動,至少讓學生知道他有一個外國朋友,明白自己和那個國家是有所連結的,也打破曾有的刻板印象。
源自臺灣偏鄉 未來將帶全球沙發客踏入異國教室
「沙發客來上課」計畫源自於理想,執行後不曾向任何一方收費。官網上寫著:「『沙發客來上課』是一個建構在互信基礎上的計畫,我們並不是企業、也不是慈善團體,只是一群因為理念相近而聚集在一起的朋友......」楊宗翰說,他想幫助資源不豐富的偏鄉學校,也因為收錢就必須達到對方期待,「但我們常常也不曉得來的旅人會帶給學生什麼收穫,真的沒辦法預知。」
執行計畫至今的難處是僧多粥少,想邀旅人到校分享的學校太多、但計畫連結到的旅人不夠多,因此楊宗翰希望自己的角色漸漸變成協助者,教導想邀外國旅人的老師們怎麼做,未來他們也能教其他老師,「如果臺灣各地老師都知道怎麼邀請外國旅人,就不用透過我們了,我們就可以倒閉、退休了,」楊宗翰笑著宣告:「我正在努力讓我們計畫變得不再重要。」
未來楊宗翰希望設立平臺,連結全世界的老師和旅人,旅人可以搜尋他正旅行的國家,主動向當地老師介紹自己的國家、想分享的主題。旅人與學生相聚的緣分雖然只有短短一堂課,影響力卻悄悄萌芽在孩子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