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國小表演老師張玉梅 把舞臺變講臺,再把講臺變舞臺

張玉梅老師

「只要回想起過去,就是灰濛濛的一片。」來自貧弱家庭,小時候,父親是電影院清潔人員,每晚散場後,張玉梅必須幫忙父親打掃清潔,直到夜深才回家。「好處是,每部電影都可以免費看個30幾遍哩!」當時的她並不知道,那黑暗中閃耀的光點,動人的故事情節,有一天會帶著她驅走灰暗,成為人生亮點。

生命越艱困,越要玩得精彩

越是貧窮、缺乏、無助,越使張玉梅擁有命運奪不去的飛揚的創意,使她飛越受教的階級框架。「讀書對我來說,一定要好玩。」她把國語、歷史、甚至數學公式串成順口溜,擺脫枯燥無效的背誦,把讀書變成玩樂,成績自然優異。

沒錢、好玩,可說是張玉梅成長中的主旋律,因為沒錢,她靠著在工廠做女工自籌高中學費;因為沒錢,大學考進免收學費的師院體系;又因為愛玩,大學進入話劇社挑戰自我,更一路從舞臺前玩到舞臺後,甚至邊玩邊賺,靠著架設燈光、音響賺取生活所需。

雖對表演藝術充滿熱情,仍須向現實妥協,張玉梅只能等待畢業後分發入校,把大舞臺換成小講臺,手執一根棍子、一支粉筆、一本書,當個不苟言笑的老師。

等等,這一點也不張玉梅啊!「其實我並不適合當一個傳統老師。」愛玩的她自認一本正經的老師真的很難演,所以選擇成為非典教師,發揮創意,把課本變劇本,講臺變舞臺,以玩樂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

張玉梅以玩樂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

改變戲曲、學校與孩子的命運

「老師,你會在這裡待多久?」孩子們仰著小臉,不安的問著。師院畢業後,張玉梅來到位於六龜偏鄉的新發國小,在這裡,老師來來去去,沒人想停下腳步去改變一所學校、一群偏鄉學童的未來。

「但我閒不下來啊!」張玉梅這個創意產生器,又開始發揮表演藝術專長,寫相聲,編音樂劇本,帶孩子上表演課,甚至參加高雄戲劇比賽,獲得第一名肯定。透過表演,一所人煙稀少的偏鄉小校,開始有了特色與活潑生機。

彌陀國小的13年,則重新打開了張玉梅的戲劇視窗。在有「皮影戲故鄉」之稱的彌陀,她結識了全臺僅存4個皮影戲團,深刻瞭解臺灣戲曲文化正面臨傳承上的迫切危機,而將傳統皮影戲融入表演課,研發皮影戲教學設計,帶領孩子學習欣賞、製作與操作皮影戲,使傳統表演藝術得以發揚傳承。

「皮偶的皮非常難刻,如何在40分鐘的課堂裡讓學生學會這項技術?如何在一學期12堂課中進行教學?」張玉梅在研究全球各地皮影後,將材質、工具與操作方式改良,獨創一套適用於教學的模式,製作過程簡單且容易上手,使皮影的製作與傳承,不再是一條艱難的道路,這份研究成果,更成為張玉梅攻讀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的碩士論文。

張玉梅和學生們共同研發以戲劇為出發點的「壽山美學探索趣」課程

落實表演課,捍衛學生受教權

張玉梅目前任教的壽山國小,全校有超過26%以上弱勢家庭,「家庭經濟弱勢使孩子文化刺激過少,尤其在藝文與美感教育、表達能力與說故事能力上極為不足。」她希望透過表演課,讓孩子在玩樂中愛上學習,提升學習成就,培養自信,「看完或演完一齣戲,便學會一段歷史,這麼划算的事,誰不喜歡?」

於是,平時不寫作業的孩子,卻可以把國語課本改編成劇本;還沒上課,便有孩子巴巴地來到表演教室,喊著:「老師,我們今天要玩甚麼」;學校因活動排練而耽誤了表演課時間,學生們竟集體要求老師:「一定要補課喔!」

「讓孩子喜歡上課,不想下課,就是我的教育理念。」沒有高言大智,有的是一顆想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心,看到了孩子的需要,尤其是弱勢孩子學習上的渴望,「因為我也來自底層,也曾經是個孩子。」

獲得今年杏壇芬芳獎肯定,張玉梅不忘為弱勢學童請命,「全國國小至今仍有許多學校學生不曾上過表演課,」她指出,家庭經濟較好的學生,可以自費至校外上課,獲取足夠資源;弱勢孩子卻因此被剝奪了,從表演課中學習探索自我與表達自我的機會。

「老師」,張玉梅珍惜這兩個字。每當孩子老遠看見她,總會綻放笑容,揮著手,高聲呼喊著老師,又跳又跑的靠近她,張玉梅知道,那是點亮她生命的小小光點,而她也要成為點亮孩子人生的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