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想一了百了,谷底再起衝刺, 張明文:「把新北市教育局長當人生代表作」

▲張明文擔任公職超過30年,36歲任桃園縣教育處處長,是全國最年輕的處長;41歲任教育部中教司司長,是教育部最年輕的司長。攝影 黃建賓

在中小學教育這領域,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的政策影響力僅次於教育部。曾是最年輕的地方教育處長、最年輕的教育部司長、模範公務員,卻被以貪污罪起訴,官司纏訟6年、兩次判決無罪。在這段「不知道會不會被抓去關」的日子,擔心失去工作,他如何能谷底再起?

「今年52歲,公職最多只能再做13年,上班一天就少一天,已經感覺在倒數計時,只想盡心盡力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單眼皮、雙酒窩的新北市教育局局長張明文總是笑臉迎人,是個正能量爆表的公務員。他的臉書大頭貼是一個白色馬克杯,印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又怎麼可以因自己會遭遇禍害而逃避),把這樣的標語做成大頭貼,彷彿穿越回到動亂的大時代。這樣宣示還不夠,大頭貼還套上浮水印「TAIWAN NO. 1」,照片下方還有特效相框「新北就是愛老師」。

新北市的中小學生人數和教育歲出,在全臺縣市政府中居冠。新北市小學生人數近20萬,是全國小學生人數六分之一,年度的歲出金額相當教育部國教署年度歲出的一半,超過臺北市。身為新北市教育局局長,在全國中小學教育的政策影響範圍,僅次於教育部長。2018年底張明文應新北市長侯友宜邀請,從教育部參事轉任新北市教育局局長,首度擔任政務官,也是公務員生涯從谷底爬起重生的起點,蓄積的動力全部投入在創造新北市教育政績。

張明文公務車後座的扶手上,掛著三條顏色不同的領帶,方便出席不同場合。這天早上他參加教育部在淡水福容飯店的活動穿西裝開幕致詞,下午到新北市汐止的樟樹國際實創高中參加成果發表,穿著短袖白襯衫,聆聽學生用英語發表生活科技課的成果。

公務車通車途中,他會把當天活動照片發在他的個人臉書和粉絲團、Instagram帳號上,也不忘檢視教育局的官方粉絲團「新北學吧」的人氣動態。「還差一百多人就要破十萬了!」「你們親子天下粉絲團人數有多少?」9月中這天,他一邊檢查粉絲團人數一邊問我,他相信:「官員要多溝通,要讓老百姓知道政府做了什麼。」

▲ 新北市推動雙語教育,張明文在新北市樟樹中學看學生用英語說明如何操作工具機。攝影 陳雅慧

最年輕的教育處長、中教司長,被起訴是人生最大挫折

娃娃臉的張明文擔任公職已經超過30年,36歲擔任桃園縣教育處處長,是全國最年輕的教育處長;41歲任教育部中教司司長,是教育部最年輕的司長,一路以來是別人眼中的「平步青雲」,這樣的順遂卻鋪陳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挫折。若google「張明文」,相關搜尋的第一個詞是「張明文起訴」:2012年11月,桃園地檢署起訴當時的中教司司長張明文,在擔任桃園縣教育處長時,涉嫌圖利臺北市私立復興高級實驗中學,低價取得「探索體驗教育中心」土地使用權,被依違反貪污治罪條例起訴。

當時他負責全國矚目的12年國教政策,新聞格外引人注目:「中教司司長涉圖利遭起訴」、「官員賤租校地國庫損千萬」、「涉圖利私校千萬,前桃縣教育處長張明文被訴」

張明文從來沒有想過,引以為傲的政策亮點,卻讓自己跌入人生谷底,換來6年官司纏身。「『這案子,你好好做、認真做!』連這樣一句話都可以被檢察官認定是要圖利,」採訪這天一進到他的辦公室,張明文劈頭傾倒委屈。「那時年輕氣盛忘了危險,覺得自己做事是為公,就想克服萬難去做。」

2009年張明文任桃園教育處處長的最後一年,參觀了復興中學於新北市萬里的探索教育中心,位處遠離城市森林蓊鬱的山裡,腹地寬廣有各式各樣供中小學生戶外冒險挑戰的特色課程,回來後指派桃園的校長和輔導團參訪,評估是否可以和復興中學合作,在桃園的學校推動探索教育中心。

當年還不到40歲的張明文,年輕、想做事、相信人定勝天。26歲高考及格後,先在新北市(當時的臺北縣)教育局服務,轉回桃園縣教育局,仕途好像搭著手扶梯一路從督學、科長、副處長升為處長。工作同時,也不曾停下腳步,一路進修累積學歷,花蓮師專畢業退伍後,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士、花蓮師院碩士、連考4年考上臺師大工業教育博士班拿到博士學位。

▲ 讀花蓮師專時的張明文是第一次離家,這張合照是校慶當天,當警察的父親,唯一一次到學校開會,爸爸當時是學校家長會的代表。張明文提供

合作還是圖利?「我從來沒有辦過這種案子」

相信努力就有成果,卻沒想到是別人眼中的衝過頭,踩到法律紅線。張明文在桃園縣和復興高中合作前,曾和金車教育基金會在桃園設立快樂英語村,和民間組織協力的經驗,讓他相信可以讓資源有限的政府把餅做大。因此希望積極促成和復興中學探索教育中心的合作案。但是依法行事的基層公務員卻擔心這種「從來沒辦過的案子」是不是有違法之虞。

2009年9月桃園縣教育處和私立復興高中簽下共同成立「探索教育中心合作備忘錄」,復興高中每年挹注90萬合作經費。從桃園地檢署的角度,復興中學原本每年要支付萬里的探索教育中心將近三百萬租金,但現在只付給桃園縣政府90萬,5年下來「省下」一千萬租金,是張明文賤價出租縣內財產,圖利復興中學的證據。

從張明文角度的故事則是,桃園縣府探索教育地點是在桃園石門和奎輝國小,地處偏遠,原本教育處每年就要支出一百多萬的場地維護費,但與復興中學合作後,復興每年捐贈學校90萬校務基金,且負擔每年約一千萬的經費經營管理和硬體興建探索教育中心,並承諾期滿設備全部捐給縣府。「我圖利誰呢?其實是幫政府賺了很多啊!」張明文說。

起訴過程中,曾有年輕檢察官、承審法官和張明文一起到桃園探索教育中心現場勘驗,年輕的檢察官看到現場的設備驚訝的說:「哇!設備好棒,若是我以前上學時,有這樣的場地多好?」但是後來因為官司的紛擾,復興中學期滿移轉到宜蘭頭城不再合作,張明文當年希望在桃園發展全國第一的探索教育理想已經灰飛煙滅。

▲ 張明文把起訴書讀到爛掉,筆記和標示貼的五顏六色,每一句話都反覆推敲,檢察官審問證人的光碟,也一直重聽,每天躺在床上好像電腦當機,很累但睡不著。攝影 陳雅慧

無罪判決等了5年

在高等法院判決書32頁的內容,檢察官起訴書公訴意旨和證據大約佔5頁篇幅,剩餘26頁是法官一點一點駁回檢察官起訴。最後結論:「檢察官所提的證據,不能證明被告有何犯罪行為⋯⋯檢察官提起上訴,再次爭執,但未有其他積極證據,為無理由,應予駁回。」這一小段無罪判決的結論,走了將近6年,比起起訴時的新聞熱度,宣判的這一天,沒有任何媒體報導。

6年裡將近20次的出庭,最高法院宣判這天,張明文不敢進法庭聽結果,他的太太和女兒進去聽。問他當天知道是無罪,有什麼樣的心情,他只是淡淡的說:「就很輕鬆,全家一起去吃飯。」最高法院判決無罪的當天,2017年八月一日,他也從教育部師資培育和藝術教育司司長被調任教育部參事,七月部長潘文忠通知他時,張明文很爽快地說「好啊!」「雙方談得很愉快,他不知道那時我心中記掛的只有官司⋯⋯

張明文攤開當年的訴訟資料,每一頁文件都註記著滿滿的筆記,幾乎每個月都有言詞辯論和調查庭必須出席。「官司對我的打擊真的非常大,那時候會想,萬一被判有罪,我還能做什麼工作呢?好像只能當警衛和計程車司機,20多年的公務員資歷,只會寫公文,好像沒有什麼維生的本事。」

「晚上躺在床上會一直想,命運都掌握在其他人怎麼說,別人說什麼,我要怎麼回應?曾經想到腦袋轉個不停,好像當機,睡不著。那時真的想過,若是心肌梗塞就走了該多好,這樣一了百了。」

在最高法院最後一次的交互詰問開庭,最後法官讓身為被告的張明文發言,他說:「自己這輩子只知道每天要努力做事,每天六點多出門,晚上九點多回家,最後被起訴,對人生是很大的打擊。」

▲ 師大工教系教授戴建耘認識張明文將近30年,張明文每一次出庭戴建耘都全程陪伴,他會在法庭上細膩的觀察法官和檢察官的言辭和表情,老師的陪伴讓張明文很心安。攝影 黃建賓

面對人生谷底,家人是他最重要的支持。那段時間,張明文常常回家看看媽媽,每ㄧ次回家就會抱抱媽媽,「以前不會這樣抱媽媽,但那段日子就特別的珍惜當下,」事隔多年,張明文談起還忍不住哽咽。

張明文的母親之前是中壢育幼院的院長,他的父親是警察,從小很少在家,童年時和媽媽住過育幼院的宿舍裡,媽媽是他人生典範的啟蒙,「小的時候我看到育幼院裡有些小朋友真的很想吃糖果,會去跟我媽媽要,媽媽就拿自己的錢買給他們,那個畫面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是啟動我關心小孩,一直想為他們做些事情的源頭。」

師大老師陪伴每一次開庭,走過訴訟風雨

除了家人的支持,張明文的博士指導老師師大工業教育系教授戴建耘也是很重要的支持力量。戴建耘從他還在當督學就認識,後來鼓勵他繼續進修,是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之一。戴建耘是清寒苦讀才拿到博士學位,國中的時候,他的志願是當電子裝配員,但後來因為一場大火燒掉棲身之地,父親一夜白了頭髮,全家無處可去在別人屋簷下躲雨的悲戚,督促自己要努力改變人生,一路從高工唸到博士。

戴建耘對於學生總是特別關心,又一直欣賞張明文的認真和努力,每一次的出庭戴建耘都陪伴張明文,他會在法庭上細膩的觀察法官和檢察官的言辭和表情,詳細的紀錄,事後分析給張明文聽,「法警還以為我是司法記者,問我是哪一家媒體?」

他曾經鼓勵張明文讀博士,張明文考了三次都落榜,他都不好意思再遊說,但張明文說:「久考必中,沒關係我繼續努力,」這樣的毅力讓他印象深刻。

「被起訴那段日子,感受到他很緊張恐懼,要出庭前他的狀態是幾乎快窒息,我就知道我得出現陪伴,幫他分析案情的心智圖和所有人的回應關係。」戴建耘珍惜這段師生的感情,「我其實也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陪明文走生命中的這一段。」

曾經因為和民間組織合作被以圖利起訴,但張明文並沒有因此改變政策作風,推動技職教育的非營利組織 Skills for U 執行長黃偉翔觀察,張明文在新北市非常積極和各種民間團體合作,主動提供各種資源,排除困難,和一般的政府官員很不同。「感覺他很能驅動各個部門,因為對中央政策和地方的脈絡都很能掌握,是個很會創造亮點和績效的局長。」

被問到這兩年從谷底再起的感受,張明文的回答還是正能量爆表,他覺得之前在教育部工作,主要是政策的擬定,每天開會開會開會,但是現在到了第一線可以把想法具體落實,每天都很有成就感。「我到現在都沒有後悔,公務員幫國家做事,就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大家應該要信任公務員的專業,我們受國家栽培,一心報國,從來沒有個人利益。」

谷底再起,張明文公務員人生代表作的挑戰,不只是創造政策亮點,而是如何把亮點轉化成真正的改變,除了熱情和努力,更需要的是勇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