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國中小代理老師武莉淳|換我回山上帶孩子唱鄒族的歌

阿里山國中小代理老師武莉淳 攝影:曾千倚

身為鄒族人,武莉淳從小對自己感到迷惘,在族人長輩引領下,她學唱古謠,才找到安定的心。現在她正把這顆文化傳承的種子繼續傳下去。

「yonghu ci' o yo na tmopsz.mo yon ta lalauya ta psoseongana(美麗的學校,在阿里山的樂野村)」,今年二十五歲的武莉淳是阿里山國中小的代理老師,她帶著學生、部落的弟弟妹妹們,用鄒語唱自己的歌、找自己的靈魂,因為她知道靈魂迷路,會像遊魂一樣的孤單。

國小畢業離開部落故鄉,那時的武莉淳很迷惘:「為什麼漢人同學只要白天上完課,晚上就可以休息。可是我卻還要學那些很陌生的鄒族語,學了這些,誰能跟我對話,充其量只不過是要通過族語認證,然後能獲得考試加分。心裡很空虛,我希望可以跟族人長輩對話,可是,周圍卻沒有人聽得懂我說什麼。我更不懂自己的文化,我真的是山上的原住民嗎?我是誰?」

國中時,幸運的遇到一群嘉義大學與中正大學「夢想之鄒」課輔計畫的大學生們,他們陪伴著武莉淳找回靈魂。她記得其中一位郭軒志哥哥總是和當時的國中生們,分享他的大學生活是多麼多采多姿,對那時候心中只有阿里山這座聖山的小小孩來說,大學是另一個充滿想像的大世界,也激起了冒險的勇氣。

武莉淳後來又因此認識了DFC(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臺灣發起人許芯瑋。DFC一直致力於讓孩子活用所學、解決身邊問題,她深受鼓舞,希望自己可以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樣帶領弟弟妹妹們回饋部落。但要怎麼做呢?許芯瑋反問:「可以用自己的力量為部落、為世界做些什麼?」武莉淳回答不出來,基本上,那時她連自己是不是原住民?如何證明自己是原住民?是鄒族人?都很心虛。

一次祭典過後,找到自己的身分認同

答案的尋找從回家開始。十三歲時武莉淳開始回到山上參加鄒族祭典,從原先只是一旁的觀眾,到祭典前的夜晚跟著族人長輩學習從沒接觸過的鄒族古謠,聽著長輩說著山上的故事,漸漸的,她的心靜了下來,在傳統古謠裡,似有一種穩定人心的節奏。

「像是小時候媽媽拍打我的胸膛,安撫我入眠的寂靜感。我哭了,在祭典上,我一邊唱著古謠、一邊落淚,當下,我知道我是鄒族人,能當鄒族人,真好。別人問我為什麼要哭,因為我找到我自己了!」武莉淳緩緩說著自己找到鄒族的那顆心,令人安定的心。

隨後,許芯瑋鼓勵武莉淳繼續學唱古謠,並且採訪山上族人長輩的故事。「學會古謠就到山下教別人唱,」武莉淳說,許芯瑋當時如此鼓勵她,讓她首次感受到自己身為鄒族人,是如此驕傲與珍貴的一件事。

於是在指導老師郭軒志帶領下,武莉淳與夢想之鄒青年團團員參加嘉義市原住民文教組織,榮獲第一屆DFC的薪火相傳獎,他們害怕鄒族傳統歌舞失傳,於是以傳統歌舞作為出發點,學習一首名為〈sakio〉的生活歌謠,並在一週內教會給百位族人,同時也將這首歌錄製成手機鈴聲,傳給年輕朋友,讓大家無時無刻都能聽到這首歌,永遠的記住它。

隨著當時田調對象的長輩一一過世,很慶幸當時有他們的引領,開啟了武莉淳希望投入保留文化的路。「重點不是他們教了我什麼事情,這些事情無法一一條列記載,而是,他們在我還懵懵懂懂的年少時期心裡,埋下了一顆『文化傳承』的種子,可以說奠定了我人生很重要的理念及人格培養。我很感謝他們,感謝軒志、感謝許芯瑋、感謝DFC。」她再度落淚說著這段話。現在,武莉淳正把這樣的感動,傳承給阿里山國中小的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