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千鈴 黃建賓攝
林千鈴在美國、中國、台灣等地成立蘇荷藝術教育聯盟,強調以兒童為本的教學。所有人造訪蘇荷兒童美術館前都要畫一張包含房屋、花、草、山的畫作,覺察自己被框住的創造力。她認為,孩子創造力能否發揮,與父母態度很有關係。
常有家長來跟她求救:「我孩子畫這麼醜,怎麼可能有創造力?」她說:「如果他沒有創造力,那就是因為你宣判了他。」
這幾年她不斷說服老師、家長「每個人都有創造力,但要能創造必須透過練習。」創造力不是什麼神祕力量。它就像說德文,像開車、游泳、打網球一樣,透過練習,使它成為一種習慣和能力。
創造力是名詞,是人人都擁有的天賦能力,但不見得每個人都享用得到。必須要在生活中不斷的練習,才能讓名詞變成動詞。
要讓創造力名詞變動詞,林千鈴給家長幾個建議:
1耐心練習,容許生活裡有「變化」
製作新產品、發現新療法、寫作、作曲等等創造,都需要基礎知識和技能。這種創造不會憑空而來,必須靠從小養成創造的習慣。
幼兒期是養成創造習慣的重要階段,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創造習慣。「塗鴉」是一、兩歲可拿筆就可以開始,孩子提筆就能畫畫,不需要基礎素養。也因此,各界都認同美術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最佳工具。
還有生活裡容許「變化」,鼓勵改變固定的慣性模式,像是:換走另一條路回家、家具換不同位置擺設......這些變化,也是在生活中練習創造力的契機。
2呵護童年「畫不像」的自由
創造力最重要的精神是「實驗」。發明家之所以能一再發明,因為他們累積很多經驗,即使失敗的經驗也會成為日後成功的基礎。也因此,發明家的字典裡沒有「失敗」兩字。孩子每次塗鴉也都是實驗。如果大人在旁邊等著檢核,就會讓他們產生成敗的壓力。如果因為得失心,而失去了畫不好、畫不像的自由,創造力就會因而消失。
3認同孩子的異想天開
「想像」就是在腦海中想出圖像的能力,也是創造的源頭。
據說登陸月球的阿姆斯壯,小時候常調皮的跳來跳去,媽媽問他:「你在幹麼?」阿姆斯壯答:「我在月球玩呢!」媽媽沒有罵他胡說八道,反而配合的說:「記得要回來啊!」母親保護他的異想天開,才讓阿姆斯壯成為首位登陸月球的人。兩、三歲命名塗鴉期的孩子畫一團東西,爸媽問這是什麼,但昨天說是溜滑梯,今天又說是汽車,這是常有的狀況。所以,想要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家長要有解讀無字天書的本事。
4打造培養創造力的環境
林千鈴的兩個女兒都走入藝術教育圈,並非我刻意栽培,而是受到環境的薰陶。她們從小就在畫架下爬來爬去,喝完牛奶就是畫畫。很多人說她們的生活充滿了藝術,但對她來說這就是生活。
她們不看電視,因為她們自己要演,沒空看別人演戲;也沒空守著綜藝節目看別人玩,因為學藝術的,自己比他們更會玩。
5理解取代忍耐
有創造力的孩子,可能有些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方,像是,他也許不守傳統定義上的「規矩」。注意!這不等於沒有常規教育。只是,有創造力的孩子有滿滿的好奇心,喜歡實驗,拿到玩具就會亂拆。
另外,他可能有點不切實際,忽略真實生活。他們可能突然想到很多點子而無法專注。想幫助他們就要用方法,不是用責備。比方說家長可以溫柔提醒他們,教他怎麼寫memo。創造型的小孩,可能容易分神,所以要訓練他們注意當下的狀況:我在吃飯、我在這裡。
對於有創造力的孩子,父母必須要同理,而不是逼著自己忍耐。當他們頂嘴,不要急著把他們貼上「叛逆」的標籤。不妨耐心的問孩子:「你想那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爸媽可以謙卑一點、幽默一點,學學孩子的創意,也為親子生活增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