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附中科學班教師江青釗 攻一座山,也攻下年輕困鎖的心

江青釗以山為教室,帶領學生攻頂。(攝於2019年)

爬山、跑步、進行各種體能訓練,是為了減重,還是為了身體健康?都是,也都不是。「我會開始爬山,是為了學生。」師大附中老師江青釗,過去也曾是四體不勤的「肉雞」一族,但是為了幫助學生成長,他開始「以山為教室」,學習爬山,帶領學生攻頂,18年來,他攻下了一座又一座山巔,也改變了一顆又一顆年輕叛逆的心。

藉著山,帶領學生走出自我

聰明,是一般人對資優生看法,但是單憑聰明才智,無法讓一個人越過重重挑戰,使生命精彩可期。「事實上,越聰明的孩子反而越自我,越難欣賞包容他人,與人合作。」身為科學班導師,江青釗的班上充滿了各類天才型人物,但是他知道,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無法謙卑地從他人身上學習與進步,生命成長受限,也難以成功,聰明又有何用。

江青釗希望經營一個擁有自我風格的班級,班級裡充滿著團隊氣氛,同學彼此包容與體諒,學習與成長,於是,他想到了「山」。

登山前,需要持續的訓練與縝密計畫,培養意志力與戰鬥力;登山過程,則需團隊合作、彼此包容與陪伴,山野的景致,更讓人舒展心胸,開展生命視野。有了這些,登頂時的喜悅,才顯得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爬得愈高,離開舒適圈越遠,學生越要面對自己的脆弱與不足,才會懂得與人合作,共度難關。」

他認為,幫助學生學會互相合作,是登山最大的收穫。原本那個大家都瞧不起的傢伙、白目的人、學業成績差的同學,登山過程中漸漸發現,其實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優點,於是下山後,帶著對彼此的「發現」,重新開始一段關係,班級氣氛因此變得融洽,團隊合作也變得容易多了。

「有的學生更因此成為莫逆之交,也有人進入大學後加入登山社,繼續爬山,延續這份興趣。」而他自己,更成了登山愛好者,工作之餘,獨自攻下4座百岳。

江青釗(左一)認為,學會互相合作,是登山最大的收穫。(攝於2018年)

以行動示範,以行動承諾

除了每年帶學生登山,江青釗還喜歡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競賽,「資優班的學生喜歡唸書,但體能普遍較差。」因此他會趁著學校舉辦運動會時,「逼」每位學生報名參加比賽,因為「不管參加哪一項,得名與否,成績好壞,重點是努力的過程,可以成為人生的養分。」他看重過程勝於達標。

江青釗認為,改變孩子,不能單靠嘴巴說,老師必須以身作則,成為言行合一的典範,自己不遲到甚至早到,才能要求學生不遲到;並且在教學專業上不斷精進,做到讓學生服氣,「你要夠厲害,夠認真,內心有更堅定的價值,可以帶領他,他才會聽你的。」有點江湖情義相挺的氣味。

江青釗至今仍堅持上課時一定得收手機,他更嚴格要求班上的整潔與秩序,因為「環境雜亂,心就雜亂」;中午還會陪伴學生午睡,因為「精神不濟,上課就無法專心。」家中排行老大的江青釗,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弟弟或孩子來照顧,無論課業學習或生活自理,他都在乎,他更熱切希望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無論是書本上的、課業上的,還是生命中的。

「資優班學生常被人認為是怪咖,他們聰明、成績好,不輕易聽從誰的,其實他們的內心很脆弱,只要能夠走進他們的世界,與之交心,他們就會把你視為一輩子的好朋友。」多年來,江青釗的學生中也有許多特殊生,教導他們,辛苦,不在話下,但學生的回饋,有時也高得嚇人。

至今,有學生畢業多年,仍像老友似的,不時約他出去爬山、攀岩;有的則無論結婚生子,人生進入了新的進程,都熱切與他分享。

「感謝大家願意包容我….我發現,其實我很愛大家….」,這是一位不願與人交流,自我封閉且有自殘傾向的特殊生,畢業時對同學們說出的感言,讓人聽了忍不住流下淚來。

從封閉到能夠感受愛,陪伴如此特殊的孩子,一直以來,江青釗只能不斷以行動證明:「需要我的時候,我就會出現」,正是這無形的承諾所累積的信任關係,最後終於使孩子願意改變;而他們的改變,就是江青釗從師生涯中最大的回饋,使他在困頓勞累的從師生涯中,有了堅持下去的力量。

就像攻下一座山,攻頂時的快樂,時常讓人忘記了登山時的痛苦與艱辛,江青釗願做一名攻頂者,憑藉一股愛的力量,攻下了山,也攻下了心。

江青釗(前排右四)以身作則,努力成為言行合一的典範。(攝於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