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軒專訪:素養,其實就是品學兼得。多學一種語言,讓孩子的路更寬廣

劉軒專訪:素養,其實就是品學兼得。多學一種語言,讓孩子的路更寬廣。

與其追求品學兼優,不如先務實地想想,我們該怎麼幫助孩子做到「品學兼得」?

過去看成績單,大人們樂見於老師給孩子寫上「五育均衡」、「品學兼優」等評語,直至108課綱出現,重新定義了新教育時代的核心能力是「素養」,素養究竟是什麼?依國教院官方提出的核心素養定義為「係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在新課綱的期許裡,未來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終身學習者」。我們希望這不會淪為政策口號,或僅是成績單上的一項評量指標,在新教育時代裡,「品」、「學」應有新解釋:品,不只是品格,還包含了對人事物的態度與反應;學,不只是學問,更囊括了對人事物的學習及實踐力。

與其追求品學兼優,不如先務實地想想,我們該怎麼幫助孩子做到「品學兼得」?看看家有10歲及8歲國小學童的劉軒,怎麼談他的素養學習觀。

素養與家庭密不可分,親師要互助

「素養與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家庭環境對孩子影響極大,所以學校與家庭雙方應該要彼此合作,才能互相幫助。」劉軒開宗明義點出了家庭對教育的重要性,他強調,每個孩子的氣質與個性都不一樣,我們雖然知道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但學校將不同天性的人放在同一間教室裡,希望老師能同時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如此要品學兼得,實在是很艱鉅的任務。」

為什麼這麼說呢?就像魚兒在寬廣的大海裡,活得一定比擁擠的水族箱來得自在,教室也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如果孩子無法在群體中充分表現自己,很容易出現投機取巧的行為,與『品』背道而馳。」因此,劉軒認為,親師雙方都應致力於讓每個孩子肯定自己的天賦,並且給予足夠的空間來表現自己的天賦。

實際操作方面,劉軒建議,父母親在家庭中要好好觀察孩子,找出孩子擅長、喜歡做的事情,除了充分支持孩子的性向發展外,更要將孩子的天賦傳達給老師,讓老師在課堂上能幫助孩子有所表現。

引導孩子發揮「學」的本領,家長先以身作則

「沒有人喜歡挫折。」劉軒直言,這是人類的天性,奇妙的是,「挫折若是自己找的,反而不會造成影響。」就像年幼的孩子堆積木,即使「嘩」一聲倒塌了,多數小孩仍然會繼續玩積木,在年幼的心靈裡並沒有「失敗」、「輸了」等觀念,他們的小腦袋瓜裡專注的只有完成手邊的事。

在知名的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中,年幼的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蒙式教育將孩子有目的性的活動、玩教具稱為工作)。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會更能維持興趣,注意力自然提高,也就是自己做決定這件事,能幫助孩子產生學習動機。

延續這個概念,劉軒指出,對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要讓他們喜歡上學習,得讓他知道自己所學的東西有何重要性,也就是「學而知其所以然」,不是囫圇吞棗的填鴨,「當孩子能將自己所學適當的發揮,比如學了英文後能跟外國人說上幾句話,就能產生成就感,進而建立意義,從而喜歡學習。」

劉軒強調:「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標竿,你會發現不用刻意教,孩子自己也會學!」

做家長的更需以身作則,「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標竿,你會發現不用刻意教,孩子自己也會學!」劉軒強調,學習絕不會只發生在學校,父母也要在家裡塑造學習環境,自己更要保持主動、良好的學習態度,孩子才能耳濡目染。比如你希望孩子多讀書、少看電視,那自己也需以身作則,同樣地多讀書、少看電視或滑手機,否則如何說服孩子「爸爸/媽媽能做,為什麼我不能做?」

但若是有關「能力」的部分,比如家長自己英文也不好,擔心無法以身作則怎麼辦?劉軒認為,展現「學習態度」永遠比「學習能力」更重要。在雙語政策實施下,現今的英語教學已提前到小學一年級,加上各種豐富的自學資源,現代孩子的英文能力確實有可能早早便超越父母,「家長可以趁孩子在學英文的時候跟他一起學。」將英文變成終身帶著走的素養能力。

在台灣發展很棒,用語言讓孩子的路更寬廣

學習外語是為了什麼?不必然是為了出國念書或工作,不管孩子未來在哪裡發展,多會一種語言,能讓孩子的路更寬廣。

劉軒指出,已有心理學研究證實,當人在講不同語言的時候,會呈現出不同的性格。比如中文講「你」的敬稱為「您」,一個字便能區分出階級、輩分、關係親疏遠近,但英文不論輩分差異一律用「you」,簡單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在美國也有家的劉軒笑說,他帶小孩回紐約時,路邊的爺爺、奶奶等長輩都習慣用「平輩」的方式跟他們對話,一開始孩子很不適應這種沒有「您」的美國文化,久了之後竟也習以為常,「這就是不同語言帶來的差異。」

在台灣,很多人只將英文視為考試的科目,認為日常生活中用不到、也就不必費力氣去學。其實語言是一把通往未知大門的鑰匙,未能掌握它時,確實也能在門的這端好好生活,但若能多掌握一把新鑰匙,相關的大門與其後的無數條道路就有可能開啟。

「當你多會一種語言的時候,你自然會開始關注其他機會,那你的世界也會跟著被改變。因此,當你去做的時候,你就能讓這些可能性發生;不去做,就不會有這些可能性。」自由掌握著中、英文雙語,兼修音樂、心理、教育,且縱橫於廣告、媒體、出版、翻譯等多領域的劉軒,堪稱這段話的最佳註腳。

素養教育促使我們比以前更早認知到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他們會有自己人生的課題,需要自己面對、自己解決,我們不可能永久地陪伴在他身邊,故而要重視孩子還在身邊、能以身作則啟發影響的日子,幫助他培養學習的態度、學習的能力、應用知識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成長為懂得「終身學習」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