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穿越古今不稀奇,但這位歷史老師卻帶學生「穿越」到地理、公民科、甚至自然科......讓自然組學生也愛上歷史。黃春木,是建中校友,深刻體會在建中長期偏重理工的校內氛圍下,人文素養及跨領域整合更加重要。因此他大力推動設立人文社會資優班,一路走來卻遇到了許多阻力......。
▲黃春木讓自然組學生也喜歡上歷史課。曾千倚攝
這是一堂「立體」的歷史課。
週五上午九點、容易令學生昏昏欲睡的第二節課,建國高中自然組二年十班的同學正在上歷史課。歷史老師黃春木,頭髮雖略為花白,但他在講臺上站得直挺挺,講課時一直帶著溫和笑容,不時擺動手勢。他接連拋出一句句提問,讓原本略為昏沉的學生逐漸「醒腦」,教室氣氛開始加溫。
講臺上神采奕奕的黃春木,上課特色在於「大於歷史課」。課程主題雖是歷史課本裡的工業革命,但黃春木更帶到地理課的一二三級產業,梳理原物料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隨後又談到公民課的供需關係,討論市場與資本主義。他將散在不同科目的相關內容一一串起,帶學生看見更立體的歷史脈絡,不讓學科區隔限制想像。
黃春木的歷史課,甚至「超展開」到自然科。他帶同學討論拿破崙被毒死的傳言:「現在給你50封拿破崙寄給親友的信件以及他附帶寄去的頭髮,你要如何展開研究?」要學生想像自己是歷史學家,從證據中推論,學生:「拿頭髮去檢驗」、「依照信件將頭髮排時間順序」,師生彷彿上演「CSI犯罪現場」。過程中,黃春木除了補上課本少談的歷史細節,也傳遞做歷史研究謹慎查證的精神。
高二學生林鶴哲表示,黃老師上課的特別之處在於會處理歷史脈絡,讓學生瞭解事件發生的因果關係,自然組的學生上歷史課也不覺得無趣,因為「他(老師)有時會抓一點自然科的東西進來,把不同領域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同是自然組的高二學生林鉅淳更表示,在數理科較重的學習狀態下,上黃老師的歷史課,反而「是一種享受」。
這位讓自然組的學生也愛上歷史課的神奇老師,正是建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的重要推手。
老師您知道嗎?在建中唸一類組需要勇氣
先後獲得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教育部師鐸獎的黃春木,自2005年起在建中推動創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班(後簡稱「人社資優班」),並擔任了8年的召集人。他突破社會上重理工、輕人文的氛圍,在建中積極培育人文社會科學人才。
黃春木在建中推動人社資優班的原因,出自對學生的心疼、也與他自己的生命經驗緊密相關。
黃春木表示,過去他一些學生明明很適合唸人文社會科,但最後都被家長逼著去唸二三類組,使學生非常痛苦。曾經有位學生和他訴苦:「老師你知道嗎?在建中唸一類組是需要勇氣的」。甚至還有家長寫了「萬言書」給他,拜託他力勸孩子不要選文組。在家長、社會的高度期許下,學生必須對抗許多社會上既有的意識形態,克服「男生就該唸理工科」、「建中應該是臺大醫科、臺大電機的搖籃」等等既定框架。
不喜歡背數字、求學中唯一被當過的科目就是數學的黃春木,憶起他當年唸書的相似情境,使他更能同理學生:「我升高二就想唸社會組。我舅舅講了一句很有趣的話,他用閩南語講:『你讀建中不當醫生、那你讀建中要幹什麼?』我高一升高二其實就準備要考師大,在同學裡算是非常異類,我那時就想當老師,結果我舅舅又做了一件讓我不以為然的事,他找一位國中老師來跟我說、當老師不好......」
沒想到過了這麼多年,黃春木勇敢實現了理想,回到建中任教,家長的想法卻還是如當年一樣牢不可破,因此他決定,要在校內多創造一些空間,提供想修讀人文社會科的學生一個有力支持。黃春木說,「教育不應該是讓學生靠運氣,不是因為你碰到哪個好老師,所以你就得到機會」,而是應該有制度面的支持,讓學生能往嚮往的方向發展。
12年前,黃春木開始爭取校內文科老師支持,再集結同伴之力,說服其他同事、教務處、校長,由下而上推動人社資優班成立。
培養學生跨領域能力 成為解決問題的人才
如同黃春木在歷史課上談地理、談自然科學,鼓勵學生做跨領域思考,在人社資優班的課程設計上,黃春木也堅持建中人社資優班要「大於一類組」,這也成了建中人社資優班的特色之一,意即學生要文理兼備,即便讓學生多留第八節、減少藝能課,該有的數學課和自然課一堂都不少,也因此,人社資優班畢業的學生有唸建築系、也有人唸生命科學系、唸醫科,發展無限。
黃春木認為,就算學生以後想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還是要有足夠的科學、科技背景,因為「文理分家,會造成所謂的專家政治,專家只從他的角度去解決問題,但今天社會的問題糾葛很多,核能問題只聽核能專家意見沒辦法解決......你要不是有博雅的知識,不然就要有能力和不同學科的人合作。」黃春木說。
過去,黃春木也曾參與國科會高瞻計畫「科學、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簡稱STS)課程研發,目的就是希望培養學生具備科技與社會的跨領域思考能力。
▲ 黃春木對教學有深厚的使命感。曾千倚攝
即便建中的教室環境不如外界想像的光鮮亮麗,40多個大男生要擠在排滿陳舊課桌椅的教室,上課時隔壁小學還不時傳來嘻鬧聲,但同是「建中出品」的黃春木,似乎對母校有濃厚的情感。即便家住內湖,他仍選擇到建中教書,教鞭一執就是20年,更對教學有深厚的使命感,如談到培養跨領域思維人才時,黃春木激動說道:「建中學生如果不這樣要求跟栽培,我覺得我們對不起臺灣社會。」
黃春木的著作《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學》作者簡介欄寫著,他「致力於為20年後的臺灣培養人文與社會科學人才。」為未來培育人才,任重而道遠,問他為何想為人師?黃春木表示因為過去遇到許多好老師,其中包含影響他深遠、他形容為「非常非常好」的高二歷史老師。人生總是有許多巧合,黃春木得以進建中教書,正巧就是補上那位「非常非常好」的歷史老師因退休而開的缺。
採訪空檔、黃春木與記者閒聊時,他笑說自己是「好奇寶寶」,對新的東西都很有興趣。或許就是這種好奇寶寶的精神,讓黃春木不斷地挑戰、實踐教育的新可能,也帶領學生看到課本之外、更寬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