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專訪《叫我野孩子》製作人陳芝安

《叫我野孩子》是臺灣首部帶孩子深入體驗自然生活的兒童實境節目,從採集到農耕、深入大自然,進行一場都市孩子的探索之旅。節目的起心動念,竟是為幫助侄輩戒斷3C產品及網路成癮......

《叫我野孩子》製作人陳芝安(右),曾獲金鐘獎最佳兒童青少年節目獎。黃建賓攝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宇銳表示,自殺本身就是多因素影響所累積,無法將之歸類為單一原因。他認為,青少年自殺率增加,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與網路世代有關。

來自實驗小學的安蕾和沛捷熱愛大自然,她們認為「種稻」這件事應該沒什麼,但光插秧就把她們累得半死,不但要忍耐烈日曝晒,還有照顧小鴨子、撿福壽螺、收割等工作等著她們。

陳杰和顯戎一個是被課業壓的喘不過氣來的明星學校學生,一個則是不善讀書只愛昆蟲的孩子,兩個人到花蓮參加超嚴格的採集訓練,沿路得吃一堆沒吃過的植物......

都市孩子都要接受野外考驗。大逆光影音製作公司/提供

他們都是《叫我野孩子》實境節目的主角。《叫我野孩子》是紀錄片導演謝欣志和製作人陳芝安,利用紀錄片的手法,把都市孩子「丟進」大自然中實驗場中,透過採集、狩獵、捕魚農耕等的活動,喚回被3C世界封印的好奇、探索、冒險本性,並倡議親子遠離3C,一起走進大自然。

起心動念是製作人陳芝安的切身之痛。她觀察周遭很多父母「用3C養小孩」,不插電就無法面對小孩;孩子長期接觸手機、網路,黏在社群平臺上,也開始對真實世界漠不關心。陳芝安妹妹的小孩就有3C戒斷症狀,叫孩子稍微放下手機來吃飯就要花很大的力氣,不給3C,孩子就開始拍桌、拍地板。

在家長一籌莫展、甚至得尋求專業協助時,陳芝安嘗試把孩子帶到野外。「說也奇妙,我發現手上沒有3C的孩子,在野外自然而然玩得很好,自己動作做樹葉帽子、找到小東西自己玩了起來。」

這個發現就開啟了《叫我野孩子》為期一年半的拍攝任務。但與其說是拍攝,其實更像一場社會實驗,攝影團隊透過甄選,讓八組孩子實際走進自然,一起上山下海冒險體驗自然生活。

「我們把大自然當成實驗場域,把孩子丟進去,之後結果會怎樣,每一個人都不知道,但我們就是好奇孩子在自然中會有什麼反應!」好奇,讓陳芝安的眼中閃著光。

孩子需要傾聽和等待

每一集24分鐘的節目設定都是讓孩子勞動、挑戰,要捕魚、要插秧、要劈柴;拍攝過程中,長年受紀錄片訓練的製作團隊,也開始貼近每個孩子的內心,因為朝夕相處,在高強度的拍攝過程中,激發出了孩子內心底層的狀態,他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煩惱什麼、害怕什麼,都真實表露。

小孩與動物的影片最難拍,幾乎是攝影業界共識。孩子情緒一來、鬧脾氣、故意唱反調、有反彈、不合作、只想當旁觀者,這樣刻意「擺爛」、「白目」,在拍片過程的種種「失誤」,可能拖累拍攝進度。但導演謝欣志有不同的觀察:白目孩子的表現,可能代表一種訊號,「他會這樣,代表背後一定有事!」

在拍攝進度壓迫下,攝影團隊還是願意耐著性子,仔細聽孩子說「為什麼不要」。令人意外的是,孩子也在實境節目裡,即使對著五、六隻攝影大燈,一些不太熟悉的攝影團隊,仍願意娓娓道出生活上的煩惱,包含曾被霸凌以及人際關係上的困惑。

「我們願意等待孩子,等他準備好、等他願意訴說,成人只管傾聽與等待。」陳芝安說。

因為溫暖的等待,《叫我野孩子》未使用影片與剪輯出來的精華比例高達1:40,等於1分鐘的節目影片,是從40分鐘的等待中精選出來。剪輯的結果,不僅是孩子挑戰成功的畫面,更多是孩子的失敗、失誤之後的轉彎,衍生出柳暗花明的結果。

看見孩子另一種模樣

《叫我野孩子》用影像傳播孩子在自然中努力克服難關的過程。對參與的孩子來說,真正的獲得並不是虛擬線上遊戲鮮血數值,或是得到聲光效果充足的華麗武器寶物,而是挑戰生存、生活的成就感。

在影片「農家」中的小女生,克服砍柴、生火的難關,最終最想告訴爸媽的話是:「我可以做得到!」「再累我也要堅持!」「不知道為什麼這麼累我還要待在這,但我就是不想走。」

一個有社交恐懼的孩子,連在電梯裡看到鄰居都不敢交談,在「狩獵」洗禮後,華麗蛻變,最自豪的是「敢和7-11店員說要買什麼東西!」

「孩子們的媽媽最感動,」陳芝安說,完成影片拍攝後,孩子當天晚上回到家,唧唧喳喳和媽媽分享了大概兩三個小時的心得,那是孩子這輩子跟媽媽講過最多話的一次。這些孩子,即使沒有父母陪伴,仍更勇敢、更有方向、更能獨當一面,在大自然中奔跑的孩子,展現出父母從未見過的快樂模樣。

「如果你只給孩子看蠟筆小新,他就只會模仿蠟筆小新。」陳芝安說。

《叫我野孩子》進行過幾場試映會,孩子對劇中探險的場域興奮且好奇,大家搶著要當小漁夫、小獵人,迫不及待奔向自然,家長看到了孩子不同的面向,思考和孩子相處的更多可能。

實境節目終究不是特效藥,觀眾看完也許還是會回到原本的生活,一樣刷手機、看電腦。但謝欣志與陳芝安相信,這部實境節目是一個種子,只要能在每個人心中種下種子,有一天總會發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