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煥世攝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博士李佳勳是科技愛好者、跨域者、創業家,也是一名父親。他在科技和新發明中特別著眼於人文關懷,而在他的想像中,未來的學習不是要去「讀課本」而是去「體驗」。李佳勳應邀在2022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中,分享科技如何解放學習場域、接軌元宇宙。
「科技對我來說非常有趣,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區塊鏈和元宇宙都非常適合我,這兩者的結合,讓我充滿信心和樂趣,一邊學習一邊創作。」
VR 體驗式學習平臺「ScienceVR」創辦人李佳勳(Jackie Lee)在跨海視訊採訪中,邀請記者加入 ScienceVR 的空間,透過電腦網頁經歷 VR 般的學習體驗。體驗主題「邏輯花園」的背景設定在《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故事中,而使用者的目標是走遍花園、解完所有邏輯謎題。
自許為「知識元宇宙」,ScienceVR 嘗試將人類知識視覺化,讓學習者沉浸在虛擬的歷史場景中。目前開發出來的知識涵蓋文學、物理、化學、生物、電腦、音樂等,除了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學邏輯,還可進入但丁的地獄體驗《神曲》、在霍金的時間宇宙裡學物理、重新演奏和組合莫札特的樂譜。
以《愛麗絲夢遊仙境》為設定背景的「邏輯花園」場景。使用者可以用滑鼠和鍵盤在 Science VR 中跟物件互動。截圖自 Science VR。
Science VR 推出的主題橫跨科學、文學,場景設定包括英國詩人拜倫的沈思房間、物理學家法拉第的實驗室等。截圖自 Science VR 官網。
「我們還在一個開始的階段,重建歷史場景,讓進去的人不需要很多知識背景,就可以在裡面學習。希望打造一個沉浸式的學習環境,讓人容易跟裡面的東西互動,」李佳勳解釋,其實創業靈感來自兒子的一句話:
學習時覺得開心,會讓學習變得很容易。
李佳勳很難被定位,因為他的經歷跨過多重領域。從成大建築研究所到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從虛擬實境(VR)到元宇宙,他在科技和新發明中總著眼於人文關懷。他是一名創業家、也是一個中學生的爸爸。
用科技來創造想像世界 體驗中學習
十多年前李佳勳從研究所畢業,赴美留學之後定居矽谷。2018年創立的 ScienceVR 是他第3次創業,在李佳勳的想像中,未來的學習不是要去「讀」(知識)而是去「體驗」。
和許多人的童年回憶一樣,玩電動遊戲是李佳勳對科技感興趣的起點,但他到大學後,學習熱情開關才真正被打開。
「在建築系的時候,透過 3D 建模的科技,我發現可以創造想像中的東西。接著開始學寫程式,我發現自己可以下指令,讓一些事發生,甚至掌控時間、掌控空間。更後來學了電子學,還可以自己打造出硬體。」
不像是蓋一棟房子,李佳勳發現透過數位工具,可以完全不靠其他人來創建新事物,科技至今仍深深吸引著他,持續去研究和創造。
曾陷低潮 情緒與人性關懷成為創作重要主題
國內第一志願建築系、建築所、MIT⋯⋯李佳勳雖然一路頂著名校光環升學,但 MIT 的光環太重,曾壓得他喘不過氣。「剛開始英文不好、跟不上,身邊同儕又都是天才,我懷疑自己不應該在 MIT。」最低潮的時期他生病住院,當時住的醫學中心能看到附近的媒體實驗室,也就是他工作的地方。
那時他邊看邊反思,到底人生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後來,這些低谷期的反思與思鄉情緒,漸漸具體化在他的創作上,情緒、人性、教育⋯⋯開始成為他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他發現,雖然在科技的世界中能創建時間、空間,但如果這些跟人沒有關係,那就不重要了。
正巧李佳勳所在的團隊也關注情緒工程,後來他選擇打造機器人「shy bot」作為畢業專題製作,跟情感表達有關,希望藉此幫助自閉症兒童學習適當地表達情緒。不同人跟「shy bot」的關係會建立在互動上,當你對「shy bot」大聲說話,它就會把你當陌生人;跟它親切友好互動,它就會把你當朋友。
他去哪兒子就去哪 第一線體驗科技產業魅力
李佳勳在家中並不孤單,全家都樂於接觸科技新知、也都是 NFT 收藏者,茶餘飯後聊天話題也常常提到科技。李佳勳也是 Taiwan UXD(臺灣使用者經驗設計社群)的共同創辦人,主動連結在矽谷的臺灣人,每個月的固定聚會,都是跨領域的深度交流。
在教養上,他非常重視環境,希望讓孩子待在能看到很多新事物的環境。在不同國家求學過的他,明白很多能力都「需要有環境才滋養得出來」,「不過,爸媽還是環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提供住處這種『硬體』,爸媽是環境裡的軟體,教養理念和方式則是程式。」
李佳勳笑著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比喻,「孩子有時會違背程式,但他又不會承認自己是 bug(程式錯誤)。」
對談時聽起來總是冷靜理性,但李佳勳對孩子的教導是直接且持久的。李佳勳喜歡把兒子 Edison 帶在身旁去任何地方,一起參加各種科技盛會,比如黑客松、科技展會、NFT 社群活動等。李佳勳笑著說,他喜歡全家一起、第一線去體驗和感受到科技產業不一樣的地方。
幸運的是,他的愛好如今也成了兒子的愛好。今年14歲的 Edison,對區塊鏈和 3D 模型特別感興趣,李佳勳還會付錢請 Edison 幫忙做 3D 作品。這個夏天 Edison 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用程式創建出自己的遊戲。
未來人才需要具備的3種特質及能力
在訪談尾聲,李佳勳建議未來人才需要重視培養以下3點:
1. 感覺到世界脈動的能力
李佳勳回憶,求學時期身邊同儕在草創期跟他提過 Facebook、YouTube,而當時他沒有認真看待,十幾年後的現在還在反省。
「那些都是身旁的朋友,我們都是一起做研究的,為什麼他們感覺得到,而我感覺不到?為什麼是由別人來告訴我,不是由我去告訴別人?所以我覺得『能感覺到世界脈動的能力』這是個重要又特別的能力。」
而要具備這樣的能力,他認為身處在「新事物發生的震央」很重要。不一定是地理上的,但社交圈中需要人告訴你這些重要的事,因此李佳勳也很看重結交各領域的朋友。
2. 虛心、好奇心
觀察到新現象或得知新消息,要去想為什麼,需要更虛心、更好奇,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一聽就直覺認定是詐騙,「我覺得我剛進 MIT 時就是因為太驕傲了,所以很多重要的消息聽不進去。」李佳勳笑著坦承。
3. 數位能力
數位能力是基本的,包括怎麼用數位錢包、怎麼寫程式等。能夠把想法轉換成指令的形式,是愈來愈重要的能力。李佳勳補充,如果在20歲前能有獨立創作過專案的經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