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醫從教!當年金門榜首王大鯤:成超年輕主任推實驗教育

年僅26歲的王大鯤棄醫從教,大學時期推展實驗教育,是資深校長口中的「教育新星」。黃建賓攝影

「金門高中王大鯤臺大繁星醫科第1人」,Google 搜尋輸入「王大鯤」三個字,會跳出中國時報、蘋果日報、遠見雜誌等媒體的報導。7年過去,今年26歲的王大鯤沒有成為醫生,卻在25歲時以超年輕國中階段學務主任之姿,積極推廣實驗教育,並在雲林古坑 KIST 樟湖國中小擔任公民老師。

目前,網路上供臺灣老師研習觀看的美國最大公辦民營學校體系 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的教學影片,多部都是王大鯤在大學時期所翻譯。王大鯤,是矽谷創業家、誠致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方新舟前期推動實驗教育的唯一夥伴,樟湖國中小校長陳清圳則是稱他為「教育新星」。

學生眼中的王大鯤,是位好親近但有原則的老師。王大鯤的國中七年級學生向記者大力推崇大鯤老師教的讀書方法,拍胸脯保證對考試準備很有效。年輕、高學歷的王大鯤,對這些少男少女來說頗有一番說服力和教學魅力。

無論是線上或是線下,學生上課眼神專注投入,課本裡清楚筆記著王大鯤整理的表格、關鍵字。黑板上,鼓勵學生回答的加分正字記號一畫又一畫的紀錄著。

樟湖國中生都直喊他「大鯤」,亦師亦友的關係也讓課程進展得相當熱絡。學生見著攝影記者進班拍攝,主動舉手,表示要為畫面增添生動感。黃建賓攝影

醫學系學生投身教育不是新鮮事,均一教育平臺董事長呂冠緯就是最佳榜樣,但很少人像王大鯤一樣完全捨棄醫科修習資格。

「好像我的選擇都滿非典型的,未必跟大多數人的選擇一致,」坐在樟湖國中小敞開鐵窗、透進雨後太陽的活動中心,王大鯤緩緩道來,他當然接受過四面八方的誠懇建議,但轉系、從事教育,不是為反叛醫生爸媽、升學壓力,而是上大學後他更認識自己。

王大鯤(前一)與學生接受記者提議,一起爬上學校旁的有機茶園,師生哼著歌,美得就像電影會出現的畫面。黃建賓攝影

拿了醫卷獎後,我要轉系!

王大鯤對醫學系臨床隨行課程印象深刻。當時跟在小兒科醫師後頭的他其實很揪心:該是活潑玩耍的4、5歲年紀,來醫院求診的小朋友卻因為身體疾病,沒有辦法清楚表達自己的痛感,面對觸診只能嚎啕大哭,爸媽在旁更是無所適從,「醫院好像變成提供輔助,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場所……」王大鯤說。

當時他一度有意重考,但一堂課的反思,讓他決定將學測准考證收回抽屜。那次醫學社會學的課堂討論改變王大鯤的目標,決定投入教育。

「那時候我們看的一篇文章,比喻醫生像在河流下游,看見有人溺水就把人救起來……可是我會想,為什麼我們沒有人走到河流上游,看看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

王大鯤為接近「上游」,開始雙主修社會學系、於此同時獲頒成績最優異的醫卷獎。王大鯤的社會系同學劉晉庭描述,「大鯤大二時打醫學系網球隊,練完球就會直接帶球拍來上社會學,下課開始背寄生蟲……我很佩服他!」

很難想像,才20歲的王大鯤就成為KIPP教育理念在臺推展的推手之一。大三放棄醫學系,轉進社會系、修習教育學程,王大鯤開始在誠致教育基金會打工實習,不到兩週,在呂冠緯的介紹下,他接受矽谷創業家、誠致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方新舟的邀請,成為當時基金會推廣實驗教育的唯二成員(除了顧問群外),團隊的另一位成員就是方新舟自己。

那時是2014年,教育部通過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王大鯤不僅負責翻譯美國 KIPP 學校教學理念等相關影音,也經常下了課,就從臺北飛到臺東參加實驗教育審議會,和團隊一起促成臺東的 KIST 桃源國小等校。

「創校過程中,必須考量到學校制度面向,甚至不只是學校內部的制度,還包含了學校跟政府、社區的互動關係,怎麼樣去跟家長溝通⋯⋯」這些經歷都擴大了王大鯤對教育的想像,造就跳階成長式的教職人生。

在王大鯤(右)的宿舍裡,收藏著好多張來自畢業生的卡片和合影。王大鯤提供

採訪前幾日,是王大鯤第一年教書的國中學生的畢業典禮。這個暑假過後的新學期,王大鯤也將從樟湖國中小畢業,到臺北攻讀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並持續關注偏遠地區學校的教育議題。

開玩笑稱他是「未來教育部長」的樟湖國中小校長陳清圳表示,雖有不捨,但相當支持他去外頭闖,並邀請他回校協助 KIST 教師培訓。王大鯤在旁點頭答應:「時間允許一定幫忙!」

王大鯤和記者分享,現在,他的爸媽已經支持他朝向教育這條路發展,也透過照片、報導露出看見他在校園的教學成長、學生的畢業祝福⋯⋯

回應記者之邀,王大鯤分享他在手機相簿裡,截圖來自爸媽給他的文字訊息的畫面:「畢業生畢業了,邁向另一個階段,大鯤也將邁入人生另一個階段,期待一切順利。」簡單的短短幾行字,握在王大鯤的手心裡,尤其珍貴。

(原文網址: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