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正的巧思魔手,讓孩子變成小小魯班

熱愛木工的吳建正,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木頭創作的小天地。

豐原國小熱鬧的校園裡,一個靜闢的角落,不時地發出木頭的拉鋸聲,正是木工魔手吳建正老師,帶著孩子們在木工教室,做出各種新奇有創意的木工作品。

鋸木如蠶食,訓練耐心與韌性

隨著拉鋸聲不斷地迴響著,吳建正回憶道:「小時候,有天家裡請來了幾位木工師傅,在沒有電動工具的年代,木工師傅帶著一大堆的『家絲頭仔』,引起了我的興趣,好奇的看著他們熟練地操作各種的工具。尤其是每個人耳朵上都夾著一小截的鉛筆,不時拿下來劃記標線,拿起鋸子、鐵鎚,又鋸又敲。不久,神奇的桌子、板凳就製作完成,令我又驚又喜,師傅的巧手絕不輸給魔術師的奇幻演出啊!」

之後,對木工的熱愛便在吳建正心中萌芽,他喜歡看師傅操作手工鋸,穩定的頻率與節奏在推拉之餘,木屑飛揚,粗大的木頭,不久就斷成兩截。他曾好奇的問師傅鋸子斷木的道理,記得師傅說:「小傢伙,你養過蠶寶寶嗎?小小的鋸齒,一次磨掉些許木屑,如同蠶寶寶一小口一小口啃噬著桑葉,只要你耐性夠,再粗大的木頭也能鋸斷。」這些話令吳建正印象深刻、言猶在耳,心中的種子也慢慢地由幼芽長成粗壯的大樹,除了自己埋首於木工神奇的世界之外,也把這份狂熱和動手做的喜悅帶給孩子們。

從木工手作,培養思考解決的能力

初任教職,因緣際會得到學校和家長的支持,從只是在教室一角敲打著自己的小天地,到有了專屬的木工教室,擔綱當起「魔術師」的角色,帶領著學生一起走進淳厚的木頭創作。吳建正喜歡讓孩子試著思考、動手、從操作中激發靈感、從嘗試中修正錯誤。在過程中,孩子的好奇心就被激發了,耐心也就慢慢的養成了,對於親手創作出來的小物,孩子們都能體驗到得來之不易,並且和善對待,更養成了愛物惜物的好習慣。

孩子們得意展現自己製作的埃及棋。

吳建正利用巧手與創意,讓平凡的木頭有了生命和溫度,學生也在過程中體驗了趣味,享受了成就感。每一次動手製作及操作這些玩具,都是和自己對話的機會,想要什麼?能做什麼?願不願意再進一步思考怎麼做會更好?可否和其他人合作來完成更棒的作品?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樂此不疲,這不就是教育希望達成的自主學習、多元智能及品德教育嗎?

木工教室的孩子個個好手藝、好品德,吳建正用魔手和巧思規劃了精彩的課程,參與的孩子們,每天都期待著,能到木工教室擔任小小魯班呢!吳建正說:「我的目標是要結合美術、工藝和科學,讓學生自己操作,看到學生們用心的態度和一件件的作品出爐,我的心中都滿滿感動!」

「孩子是我們全心培養的一顆種子。」吳建正的木工教室,一點一滴灌溉孩子們長成大樹所需的各種養分和能力,為孩子開啟另一扇學習的窗戶 !

校園餵鳥區裝置藝術作品。

學生作品——行李吊牌。

(文章同步刊登於台中市教育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