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詩與學生合影,手上拿著她的自畫像。
「在我二十多年的藝術教育工作,從來沒有碰過一個在我的教室不畫圖的孩子。」十興國小邱曉詩老師對美術教育的專業、熱忱、耐心,以及透過跨領域融合設計的課程,打破學科、術科的分界,讓美學教育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獲頒教育部師鐸獎。
童年快樂的畫畫經驗,要讓學生也享受到
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教育系的邱曉詩老師任教已23年,曾服務於新北市秀峰國小、新竹縣照門國小,2007年起擔任十興國小的創校教師迄今。
小時候喜歡畫圖和看書的邱曉詩,總是想要把看到的文字變成圖畫,於是,爸爸就把家裡頂樓牆壁塗成白色,讓她在牆上可以盡情的塗鴉,媽媽也從學校帶回很多回收的考卷紙,讓她恣意揮灑,充分給孩子獨立的時間和空間。父母常對邱曉詩姊弟說,希望他們擁有屬於自己的才藝,未來當遇到困難或心情低落時,能有一件事情陪伴,可以一個人安靜地撫慰自己,這便是藝術陪伴的重要性。
不是科班出身,邱曉詩並沒有特別學畫畫,從小也沒有讀美術班,直到高二為了考大學美術系,才正式進入到專業學習的階段。邱曉詩表示,她一開始畫畫只是找樂子,當父母願意給孩子獨立時間和材料時,畫畫對她而言變成是很有趣的事,也從中獲得讚賞。但她發現並不是每個家長都願意讓小朋友在家中畫畫。
「我在家裡可以畫圖、玩水彩嗎?」,許多小朋友都曾表示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家長常擔心家裡弄髒或認為美術沒那麼重要,所以,「美術教室」似乎成為臺灣孩子們唯一可以盡情創作的空間。
一個不會被打叉、扣分的藝術歷程學習
怎麼鼓勵學生們親近美術、愛上美術?讓美學融入生活?邱曉詩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習成就高的孩子,透過適當引導較容易放鬆地向藝術情境趨近,但越弱勢或興趣缺缺的孩子,更需要透過藝術去鼓舞他們。
邱曉詩鼓勵學生們,希望他們在這一個不會被打叉、扣分標記的藝術歷程學習裡表現自己,透過藝術觀察自己和身邊的環境,提高生活敏感度,這樣對學習和生活才會有幫助。
「我不太針對學生的技巧去評分,也不覺得畫得漂亮就是好,更不會要求學生一課堂就要完成一個作品並評分。」在我的課堂中,我會清楚讓孩子們知道每一個步驟及目標。對於那些比較不會畫圖、害怕畫圖的同學們,我告訴他們,有完工就有一定的分數,不需要擔心畫醜或畫錯。
邱曉詩老師會清楚讓孩子們知道每一個步驟及目標,不需要擔心畫錯。
邱曉詩老師隨手拿起了一張學生的作品,這個作品是一個不太會畫畫的小男生從五年級畫到六年級的進步。邱曉詩認為,美術教育無法一蹴即成,所以她會非常有耐心且隨時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且適時指導學生解決問題。她總是和初來乍到學生說「你得先愛上我這個老師才會喜歡美術這堂課,因為你們都是透過老師在感受知識的。」而學生們總是點頭如搗蒜,「讓學生喜歡我,讓每個小孩在我的教室裡都具備畫圖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我最有成就的一部分,邱曉詩說。
不僅擔任美術老師,邱曉詩於擔任十興國小教學組長期間,負責教育部數位深耕計畫「玩出大未來—玩具自造」,透過主題跨域、課程模組化及問題解決思維,跨領域整合資訊、社會、自然、數學等學科進入美術教室。
邱曉詩表示,玩具這個主題是小朋友選的,高年級的小朋友要設計玩具,需要運用許多不同學科的知識,像是需要寫程式、需要理解數學空間概念、學習自然科的電學等,透過動手實作時,他們來到美術課程將這些學科知識整合。
「當有問題要處理和解決問題時,孩子們和老師們就自然跨域了」。設計玩具時需要熱熔槍,找美術老師;當玩具組合遇到空間障礙時,請教數學老師;撰寫程式無法驅動玩具時,就找自然老師。在玩具自造的學習情境中,學生們打破學科的界線,也打破教室的地理限制,開始穿梭在不同教室中試著解決問題,學生們和老師們都覺得很有趣、也學習到很多。
邱曉詩表示,藝術的本質是很純粹和「感性」的,透過課程用「理性」的方式將感性表現出來就是藝術教育的目標,也就是美學了。從小喜歡畫畫、善於表達的邱曉詩開心的說,「最幸福的事就是把喜歡做的事情變成志業」,更希望能將藝術教育推廣至每個人的生活中。
學生以畫畫的方式,表達對邱曉詩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