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儀的歷史課不再只有坐在黑板前,而是騎著單車走讀歷史現場。
枯燥乏味的歷史課,過去經常是許多學生的夢魘。嘉義縣立溪口國中資訊組長黃馨儀將歷史課結合單車走讀,帶領學生們走出教室,親眼尋覓早年抗日古戰場與林爽文事變的遺跡。黃馨儀也欣喜發現,當歷史課不再只有坐在黑板前聽著老師跟著課綱教學,學生們的專注力提升,會考成績也跟著亮眼。
陪伴關懷青少年,當老師是一件很棒的事
黃馨儀是高雄人,畢業於成功大學歷史系。大學時考量歷史系出路狹隘,讓她在大二時憑藉著好成績申請教育學程。黃馨儀坦承,一開始自己並沒有真的很確定想當歷史老師。在實習與代課的過程中,她陸續從學生身上得到一些收穫,讓她漸漸不再迷惘,慢慢地走上老師這條路。
近年來受到少子化影響,想要成為正式老師不易。一開始黃馨儀考上高雄的大寮國中,這是一座位於山坡地的學校,黃馨儀一、二、三年級學生都有接觸,打穩了她的教學基礎。第二年,她回到母校高雄五甲國中任教,並在這兒確信「當老師是一件很棒的事」。
黃馨儀回憶,當時有一名學生,總是在下課後站在她的座位旁邊,總是靜靜的在一旁看她做事。後來當黃馨儀考上溪口國中正式教師後,有段時間還會與那名學生書信往返。在陪伴的過程中,黃馨儀發現,青春期很多孩子內心藏著煩惱,不太知道如何跟大人說,老師的陪伴雖然不一定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但卻是一種心靈支持。
陪伴這名學生的經驗也影響著黃馨儀的教師生涯,當她到了溪口國中後,在輔導室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也接了輔導主任。在輔導室裡頭,黃馨儀接觸了許多中輟生、高關懷學生。這類型的孩子通常對學習沒有興趣,只能從後端補救學業。
黃馨儀表示,溪口國中的地理位置正好在民雄與大里中間,因為交通方便,孩子們如果成績夠優秀,家長通常把孩子送去鄰近的大型學校或是私立學校。留下來的學生,通常不是家庭經濟不好,就是學業成績不夠好。黃馨儀觀察,溪口的孩子普遍沒自信,覺得「我就是不夠好,才會留在溪口」。甚至曾有學生告訴他,穿著溪口制服走在路上很丟臉。而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一旦自律能力不夠,就有可能走偏,比起在學校裡頭,更容易在宮廟或街頭幫派找到歸屬感。
以單車走讀活化歷史課,幫學生找回自信
從輔導室轉接手教務主任後,108課綱上路,笑稱「一直很怕自己被淘汰」的黃馨儀,看著新進年輕教師無論在教學方式與資訊科技能力上更與時俱進,和當年修教程時自己所學有很大不同。一方面為了不讓自己某天成為被淘汰的老師,二方面也希望能活化自己任教多年的歷史課,幫助學生找回自信與熱誠,她開始嘗試讓歷史課跨領域結合其他課程。
黃馨儀與學校老師共同研發的「飛閱溪口」走讀課程。
在這之前,校內原本有門「單車走讀」服務學習課。黃馨儀在閱讀由張凱惠老師撰寫的歷史書籍《爽文你好嗎?》時,認為可以將單車走讀結合林爽文從南投集集一路打到嘉義溪口的過程,帶領學生騎著單車,尋覓溪口古戰場留下的故事與遺跡,從歷史角度切入,也能讓「單車走讀」不再只是服務學習。
在規劃走讀路線時,黃馨儀和教師夥伴們也發現,位於雲林縣、嘉義縣交界地帶的三疊溪,有座北白川宮御遺碑,是當年抗日份子不願臺灣被日本接手統治,導致乙未戰役爆發,其中率領日軍的,正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此外,大埤的三山國王廟,背後是清朝客家移民的歷史;有應公廟祭拜的是在戰場傷亡孤魂野鬼。這些歷史景點學生每天都會經過,但卻從來沒有機會去瞭解。
於是,在教師夥伴的帶領下,學生們在單車走讀前,會先在黃馨儀課堂上學習歷史事件、瞭解歷史景點,再騎著單車走訪鄉野,尋找事件遺跡。這樣的跨領域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具體的加深歷史記憶,同時也能深度認識自己家鄉與周遭環境,建立孩子對溪口的認同感與自信心。未來,黃馨儀和教師夥伴將會繼續推動跨域走讀,讓歷史課更活潑吸引人。
黃馨儀(右一)發展走讀課程參訪三山國王廟,背後是清朝客家移民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