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萍帶學生玩樂高積木,遊走百年臺灣建築

臺北市萬芳高中歷史老師黃小萍用積木把教科書上死板板的課程內容「活化」起來。

用樂高拼砌電影場景角色不稀奇,一萬多顆樂高積木,花費2年時間復刻寺廟模型,那才真的稀奇!

臺北市萬芳高中師生以公益活動募集而來的二手樂高積木,在嚴峻的疫情期間突破萬難,一顆一顆拼砌出知名景美市定古蹟集應廟,並把最後的成品捐給廟方。2021年,由廟方舉行隆重的捐廟儀式,傳為地方佳話。這座舉世絕無僅有,以上萬顆積木復刻的集應廟,已被納入到集應廟宗教文物展覽館收藏,而主要「建廟」的兩位同學李承諺及朱凱朋,名字永遠供奉在廟裡的光明燈塔上,讓同學超級無敵感動。

賺人熱淚的二手積木

「一顆二手的樂高積木要兩塊錢,但我們的集應廟模型是無價的!」帶領同學完成任務的萬芳高中歷史老師黃小萍,以自己設計的社會領域教學模組「創遊學:創課+遊戲+共學」(MPL),把原本歷史教科書上死板板的課程內容「活化」起來,成為會動的建築歷史課。

很多人好奇,這座廟為何蓋那麼久,黃小萍解釋說:「因為我們的積木是公益募集而來的積木,是二手的積木,是顆顆皆眼淚的積木,也因而彰顯它的價值。」這些感人的二手積木,有的是小朋友從《冰雪奇緣》艾莎的城堡上拆下來的,有的是阿嬤捐出孫子童年的玩具,阿嬤說:「我孫子現在去美國了,捐給你們,以後到廟裡拜拜,就好像見到孫子。」

出身教育世家的黃小萍曾經有個美國夢,她原本打算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建築學位,卻因家中變故而中止。走入教職後,她仍持續自我進修、參加工作坊與教師研習,強化自己的學養及裝備。

有一次她去參加建築史與文化資產研究工作者凌宗魁的工作坊,深深受到課程啟發,在那兩個小時的工作坊裡,她竟把一整年的課程都寫好了,因此誕生了積木建築的歷史課。

學生利用募集來的樂高,在上課時拼築出集應廟的建築。

探究+實作=會動的歷史課

黃小萍的這堂課從探究文本延伸出動手實作,前半段上臺灣早期歷史,後半段則用樂高積木把歷史建築拼築起來。這樣的課程,超乎所有人的想像,也曾經受到外界不少質疑的眼光。「妳用樂高要做什麼?學生玩這個,整堂課只會嘻嘻哈哈。」「樂高那麼貴,妳去哪裡拿?」面對這些不看好的聲浪,個性陽光的黃小萍哈哈大笑說,「他們對我的任何一個問號,其實都成為解決課程設計最好的題目。」

黃小萍帶著學生舉辦公益活動,用互換、交換的方式,募集到各界的二手樂高積木,再讓學生把一步一步踏查的歷史建築,轉化成樂高積木拼築的模型。因此這些復刻的百年歷史建築,不只是單單的模型,更包含學生雙腳走過的足跡,撫牆細細紀錄的街廓,以及雙眼親自見證過的深刻感動。

「人們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羅馬式建築、龐貝古城,連廢墟你都覺得漂亮。而臺灣的廟宇建築、日式建築甚至荷西時期留下來的建築,大家卻沒有用深入的眼睛去發現美感。」因此這堂課把書本上的歷史教材立體化,拉出一條臺灣歷史興衰的發展史,讓孩子在看到一棟歷史建築時,便能從臺灣的歷史發展軸線中,找到相應的位置,看見旅人口中傳誦的臺灣建築之美。

樂高拼出的微型集應廟大門與廟埕空間,還有舞獅慶典與小吃攤,十分生動。

有限框架,創意無限

孩子拼樂高,其實也不如外界想像容易。因為使用募集的二手積木,當募不到積木時,計畫就得暫停。而每顆積木磚顏色不同,組合顏色也不對,又不是精準的建材,孩子得在受限的框架中,盡力發揮想像力與設計力。雖然蓋起來的歷史建築東一塊西一塊,卻也讓人們看了頻頻稱讚:「你們蓋得廟很有特色哎!怎麼有這麼漂亮的色塊?」

另一個困境是師生們沒有固定的教室,孩子們不時要跑班上課,有時拼築到一半,就得換教室。黃小萍戲稱:「我們是遊牧民族,移積木而居。」這讓黃小萍發願為同學蓋一間教室,她向教育部申請經費,最終把39年歷史的會議室,改造成繽紛多彩、最沉浸式的美感「積地」,同學們的積木作品,從此有了典藏與展出的場域,也是青銀共創的美好空間。

動手玩積木,組建出復刻的歷史建築,寓教於樂的課程,除了強化學生的感知能力,黃小萍常以「身體記憶」來形容學生學會的技能。「就像你學習怎麼騎腳踏車,一但你學會了,終身都會騎腳踏車。」黃小萍常跟學生說,「你們不是專家,卻是走在專家的路上,未來也會成為專家。」

在她眼裡,孩子的想像無垠、沒有邊界,透過課程,黃小萍讓孩子重新看待自己的家鄉,重新去認識自己。「我們要從永續的角度來看待文化資產的保存,找到自己從何而來,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這樣的認知,能保護好自己的家鄉,我相信,百年以後,處處都是文化資產。」

黃小萍(右二)與學生用積木參加青銀共創文化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