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林上能:我的工作是讓受苦中、在熱鍋上的孩子們,得到立即性的支持緩和

父母帶著青少年來心理諮商,卻要求心理師勸勸孩子「多讀書、少滑手機」?面對這樣荒謬的要求,諮商心理師林上能親身示範該如何回應,並「讓那些潛在的、受苦中的,或在熱鍋上的孩子們,得到立即性的支持緩和」,溫柔的心理師又是如何,撫平一顆顆受傷的心⋯

林上能觀察到,近年家長和孩子對諮商的接受度較高,也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採取「同盟關係」。黃建賓攝

曾任臺北市成功高中輔導組長、專任輔導教師8年,諮商心理師經歷12年的點亮心燈諮商所心理師林上能觀察,近年來家長、孩子對心理諮商的接納度比過去高,前來自費求助的家庭,多有一定的社經地位,常見父母對孩子的期許很高,而父母成長歷程中的順遂,未必能理解孩子在學業或人際上的挫敗;也有忙於事業的家長,從小將孩子託安親班、補習班,親子相處時間不長,遇到交友與手機使用問題,爭執也就從中累積。

「心理師的工作是透過諮商,站在比較靠近與瞭解孩子內在的位置,看見這個家庭的辛苦與糾結,試著幫助孩子發聲,同時也要兼顧父母的心情」,林上能發現,要接受自己是個「不完美」的父母,很難;面對自己孩子有狀況或教養方式需調整,有時還會出現與學校老師、輔導老師、心理師之間的拉扯與角力。《親子天下》專訪林上能,以下為第一人稱訪談內容:

我們常見的狀況是父母太心急,急著想改變,但不完全是解決孩子的困擾,而是想解決家長的困擾。例如「心理師可以幫我跟孩子講,手機不要一直用、請他早點睡嗎」,這樣的要求對諮商沒有幫助。心理議題的形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都已經來尋求心理諮商了,是不是就把孩子和自己交託給專業人員,多些耐心好嗎?

假如今天有一個家長來找我,說「小孩都不念書請你勸勸他」,我會說:「看來孩子這些事情應該讓媽媽(或爸爸)很困擾,哪一個父母親看到孩子不讀書會不煩惱呢?媽媽(或爸爸)你很棒,馬上來找資源幫忙(先把爸媽先安頓下來)。不用那麼急,孩子就算一次、兩次段考沒考好,人生也不會怎樣。重點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一些我們沒看到的困難,這是需要花時間、一起來觀察並協助孩子的。謝謝你願意相信我、來找我,我會在跟孩子談話中,盡量用我的專業去理解孩子的困難是什麼,然後我會跟你一起討論。」

最後每一次我都會跟家長說「回去之後,媽媽(或爸爸)你要幫我哪些、可以注意哪些地方」用意在建立一種同盟關係,千萬不要指責父母,他們已經過度挫折了,就跟來求助的孩子一樣。

我也會稍微提醒他們一下,「媽媽(或爸爸)你比較急我可以理解,但是這件事情真的是沒辦法急;如果有任何特別的狀況,我會隨時跟你討論,在我沒有特別要你幫忙什麼的時候,媽媽(或爸爸)先照顧好自己比較重要。」

我以前在高中當輔導老師時,常常待到晚上七八點才走,因為很多學生不想要上課時間離開教室、來輔導室談,標籤化的問題還是存在。所以我都跟孩子約晚自習談半小時,通常都超過啦!孩子一講都停不下來,他們很多在家裡不講話,但是遇到一個懂他的人可以講不停。只要孩子願意來,我們當然是盡量接,還有什麼事情比接住這個生命更重要的?

我們很多人從小到大,有很多受傷的經驗、家庭的課題都沒機會好好整理,人生好像一切都是為了讀書考試、升學、工作在努力,一旦卡關的時候會覺得「我什麼都沒了、價值崩盤了」,接下來不知道該怎麼生活下去......。

如果你有機會在下午6點之後走訪一些諮商所,就會知道有多蓬勃!超多人,整個臺北市每天、每間諮商所都是滿的,大多是上班族,可能有情感上面的議題,同時工作又焦頭爛額,回家還得處理伴侶關係、小孩問題,壓力大到不行,遇到非常大的挫折跟困擾,更多的是對人生迷惘,年輕族群覺得畢業後開始工作,一直就載浮載沉,要怎樣可以活下去、有更好的競爭力,生存焦慮下大家都很累、很辛苦,有非常多的情緒,是自己以前從來沒有去面對的。

大家在討論15~30歲年輕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到底夠不夠?當然是不夠,但它的好處是讓那些潛在的、受苦中的,或在熱鍋上的青少年孩子們,有一個管道、有人聽他們的苦水,並得到立即性的支持緩和。在孩子狀況很不好的時候,有人理解他,哪怕3次都很夠。心理師的專業能判斷把問題打開、處理到什麼程度,在3次收尾時有個段落。

我們的工作就是讓大家瞭解,表達情緒沒有不對,看你怎麼表達而已,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要怎麼好好跟自己的情緒相處,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應該從小讓孩子有機會認識自己,每一個人有不同樣貌和差異,強韌當然很好,但是也可以允許脆弱,其實沒有關係的。

現代人為什麼不快樂?因為我們已經太習慣外求價值感、連結跟貢獻感,這就取決於人家要不要回應你;在現在這種快步調的社會,大家壓力都很大,自顧不暇,誰會還肯定你、為你送暖呢?快樂其實不難,但是你要外面的肯定才快樂的話,那就難。

在過去來不及被允許脆弱的過程中,我們一路長到現在已經很不容易,請善待自己、常跟自己對話並肯定自己,也期待兒少心理健康更被重視,118課綱應該要全面加入心理健康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