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畫綠地圖,陳祥用熱情把生物課變得鮮活有趣

教學領域愈拓愈廣的陳祥老師,已不只滿足於教授課本上的知識。

上課時,你喜歡坐在課堂裡記誦老師黑板上的教學內容,還是喜愛到戶外去走走,用自己的五感觀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新北市立永平高中教學組長陳祥老師將傳統生物課與永續生活概念結合,在國中部推動綠色生活地圖課,帶領學生一步步踏查校園與鄰里街坊,瞭解生活周遭有哪些特殊的人文地景與生態,再採用國際通用的圖示來製作綠色生活地圖,讓學生的眼界跳脫教材框架,與真實世界有更多的互動,進而對家鄉產生情感的連結。

陳祥翻閱手上一本本學生留下的作業簿,上面寫著大大的「優」字。他笑說,「我跟孩子要求,你的作業將交給以後的學弟妹參考,永續留存。」學生因而會更努力把作業做好,免得在學弟妹面前漏氣。

新課綱不只改變學生,也改變老師

在學生家長眼中,陳祥是教學風趣的生物老師。「我也曾經採用制式化教學,照課本寫黑板,上課久了,不只學生感到無聊,連我自己都感到疲乏。」

熱愛生態的陳祥老師決定自我進修,民國96年到荒野保護協會學習「綠色生活地圖」課程(簡稱綠地圖)。這是由美國紐約Wendy Brawer 女士所設計的活動,原本是想提供給參加聯合國地球討論會的人士深入瞭解紐約,隨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地圖,受到許多NGO組織的喜愛,進而推廣到全世界。

新課綱實施以後,陳祥老師有更多的施展空間,他把綠色生活的概念引介到課程之中,教學模式就像突然開了外掛,很快就把長年埋藏心頭的綠地圖形塑成嶄新的教案。陳祥老師提到課程發想的初衷:「新課綱強調跨領域的素養導向,素養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發、互動、共好,所以我希望把眼光放寬,讓孩子從生物關照到其他領域。」

觀察社區人文與生態

身為生物老師,陳祥認為學生應該要延伸觀察的觸角,更加關注周遭生活之中人與人,以及人與社區間的關係。綠地圖這套系統正好能讓學生走出教室,以綠色的視角來觀察校園與附近的社區,並把生態與文化景點用圖示標示出來。經過實地踏查以後,每一位學生期末都會繳交出一本屬於自己個人的綠地圖。透過這樣的實際探究,學生開始去探索原本不熟悉的區域,逐漸發覺到社區內的新事物,與自己生活的土地產生更多情感的連結。

陳祥介紹校內的小菜園,他引導學生以綠地圖系統來觀察校園及周遭社區。

「許多學生透過課程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到過永和著名的韓國街。」陳祥老師為了讓課程有豐富變化,他逐年加入緬甸街、米其林餐廳、校園生態池等主題,並邀請家長一起參與,讓家長瞭解學生在學校到底在學習什麼課題。而其中的「節能綠地圖」更讓家長與學生共同檢視家中的電器設備,觀察哪些電器耗電量特別大,哪些家電有節能改善的空間,並以不同顏色貼紙標示,共同探討節能的解決方案,「學生也因此有了實際行動,例如溫度設定在26度以上,更換有省電標誌電器、改換LED燈等等。」陳祥老師說。

國際交流,深化體驗

陳祥老師曾經在民國97年遠赴印尼雅加達臺灣學校教學三年,異域的生活經驗讓他開始涉獵東南亞語文與國際教育。他在學校高中部成立了印尼語社跟越南語社,並與越南當地學校共同合作,讓兩校師生進行交流,例如拍攝英語口說影片、繪製明信片等等,讓兩國間的交誼更加深化。「我不會把語言練習強加在學生身上,通常會讓學生在交流的需求下,認知自己語言能力的不足。」學生透過實際的國際交流,除了能與東南亞學生建立友誼,也能逐步精進自己的語言能力,並發掘有哪些精進的空間。

陳祥(右)與馬來西亞循人中學圖書館辜寶玉主任合作交流課程。

熱愛教學的陳祥,連寒暑假都閒不下來,短短一個寒假,他已經完成了五項課程設計,並把一整年的教材都大致安排妥當。心心念念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陳老師自我期許,每一年的教材都不能重複。他從學習者的立場出發,不想讓學生做過以前學長姐做過的題目,又擔心學生負債過多,總是要在課程知識與趣味性間謹慎拿捏,讓陳祥老師笑著說:「還真有點壓力。」不過,只要有畢業學生告訴陳祥老師哪一年的課程讓他們印象深刻,或是得到家長的讚許,他就會認為——教育路上的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