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就是電影院!陳建榮用電影開啟孩子的思辨與溝通能力

陳建榮老師(左上)帶孩子參加佳音電臺的廣播節目,介紹他們心目中的好電影。(圖片提供/陳建榮)

看電影到底有什麼魔力?推動電影教育十多年的陳建榮老師,曾出版多本電影融入教學著作,目前擔任兒童影展評審、兒少節目顧問的他,不但讓學生在電影中認識世界,也讓他們在無形中學會同理別人,並且透過討論,形塑正確的價值觀。

愛上電影,是因為《清秀佳人》

為什麼會愛上電影?陳建榮表示,高中時,他迷上了臺視午夜場播放的一部影集《清秀佳人》,記得當時每到了播放時間,他和哥哥和姊姊就會聚在電視前面,雖然他們相差十來歲,但期待的心卻是一樣的!後來他們甚至集資購買這套小說。對他來說,《清秀佳人》是一個溫暖的成長記憶。

在《清秀佳人》中,他看到女主角安雪莉如何從一個外來的孤兒,以充滿想像力的天份,為小鎮帶來更多質變。電影中有許多人生金句,他還會刻意記下來作為座右銘;甚至後來還去電影景點愛德華王子島,看作者的家、看舞臺劇,完全沉浸其中。陳建榮說,這部電影讓他在慘綠的升學年代,還有個心靈寄託,期許自己唸書上大學之後,也有機會像安雪莉一樣去開創自己的人生。

從《清秀佳人》到各式各樣的電影

陳建榮後來也和學生一起觀賞《清秀佳人》,這部片成了師生的共同話題。他們分享電影中愛德華王子島的美麗風光,而高年級在討論這部世界名著時,也會提到他們曾經看過《紅髮安妮》的短篇繪本,或是宮崎駿的《清秀佳人》動畫。他們把這個話題帶回家,發現爸爸媽媽也看過這部影集;有的小朋友向陳建榮借影帶回家分享,還有小朋友說他長大也要去愛德華王子島……

漸漸地,陳建榮發現電影有一種潛移默化的魔力,它成為一個動機,啟動孩子多元學習的觸角。在教學時,有些孩子因為家庭因素而累積了負面情緒,或是某些特殊生不被理解,此時,電影就成為一種有力的情緒抒發管道,也能讓孩子在觀影過程中,學會同理他人的處境,思考什麼是正確的態度。

學生們觀看海倫凱勒的電影,並戴上眼罩和耳塞,體驗眼盲、耳聾、聲啞的「三重苦」感受。

陳建榮以六年級下學期社會課「多元化的社會」為例,課本上的內容枯燥又無聊,但他帶著孩子們花了幾個月看完《舞動人生》,就能有所體會。這是描述一個男孩打破刻板印象考上舞蹈學院的故事,在每一次的映後討論中,孩子們看到了電影中的性別框架,甚至還有孩子覺得男主角披荊斬棘的追夢過程,很像同學去考音樂班的經歷。陳建榮還故意賣了關子,不告訴孩子們最後的結局,因為他認為男主角有沒有功成名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執著和努力。

將五種概念構圖融入電影教學

陳建榮利用綜合活動課的時間,把教室變成電影院,以獨創的「五大洲電影學習法」,每一洲各挑一部電影,搭配多種不同概念構圖:蜘蛛網圖、天秤圖、環扣圖、同心圓、曼陀羅(九宮格)、魚骨圖等分析法,讓孩子藉由電影認識多元文化,從中學會各種不同學習方法的運用。

近幾年他更將五種不同概念構圖的分析法回推到國語、數學的教學上,發現不僅課程都跟上進度,小朋友的學習成效也提高了。

陳建榮老師會選擇很多不同國家的電影,幫助孩子認識世界。

在忠孝國小的22年教職中,陳建榮得到學校的支持,讓「忠孝哈電影SMILE」成為校本課程,並且開放觀課給臺北市其他學校老師參與。透過建立電影社群,忠孝國小的老師們每年輪流寫教案。而附近的光點華山電影院,也會不定期贊助學校購置「公播版」的影片,讓學校能合法播放國內外的優質電影給孩子們看。孩子們自己挑選建議片單,甚至因為觀影熱烈,陳建榮還會邀請電影人到現場和大家互動呢!

孩子們在看完電影之後,用天秤圖分析電影的內容及自己的想法。

投入原民族語與少兒影視推動工作

112年,陳建榮暫時離開忠孝國小,進駐東新國小原住民族資源中心,負責協助族語老師的教學多元化,並能提升成效。陳建榮同樣將電影教學的經驗帶進來,目前,他已經整理出適合融入教學的原民影視作品片單,包括臺灣及國際原民議題作品,除了依各族分類之外,還標註了放映平臺。

陳建榮告訴族語老師如何分析電影,再讓他們將原民影視作品帶入課堂。他們曾經共同觀看了《哈勇家》的片段,討論其中的原民文化元素及美學概念。同時,陳建榮也將綜藝節目的原民相關片段找出來,例如《嗨!營業中》、《光開門就很忙了》某幾集的橋段是哪一族的文化,一併提供給族語老師。「綜藝節目的時間短,十分適用在課堂上。」他笑著說。

同時,陳建榮也意識到臺灣自製兒少節目比例為全世界最低,年輕一代可能只知道韓國明星、熟悉韓國文化。因此,他積極參與公視與富邦文教基金會的影視創作計畫,投入臺灣本土兒少節目開發。他已經想好了自己的退休規劃,除了繼續推動電影教育到全臺灣、甚至世界各地之外,還要成立基金會讓影視扎根,讓更多的孩子,像當年的他一樣,因為電影而讓生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