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伶:課程遊戲化,體育課不納涼

體育課對許多學生來說,就是無聊的體能或球類活動,在新北市錦和國小陳美伶老師的班上,卻還有激烈的討論與腦力激盪。

「我們改編鬼抓人遊戲,讓鬼拖輪胎捉人。」「不可能啦,輪胎那麼重,鬼拖不動。」

新北市錦和國小六年級某班的體育課堂上,學生分組設計遊戲,要帶領全班同學一起玩。提出讓鬼拖輪胎點子的這個六年級女生,以前上體育課常當旁觀者,和許多同年紀的女生一樣,碰到體育課,總有些藉口不想上。但上了陳美伶的體育課後,她的態度有了轉變,開始參與課程活動。

陳美伶是體保生,體育科班出身,大學曾到日本當交換學生,發現日本師培大學有一門「遊戲課」,教導「準教師」如何把遊戲融入課程,這個學習經驗在她心中埋下種子,對她日後教學有了啟蒙作用。儘管畢業後至今都當代理教師,陳美伶的體育課卻比一些正式教師還受學生歡迎。

「我原本也照著傳統體育課模式上課,但我發現學生意興闌珊,尤其一些體適能較弱的學生,每逢體育課就找各種藉口逃避,光是要讓全班動起來,就不簡單,」陳美伶說,「孩子是天生的遊戲家,只要玩,就能動。在遊戲中給他們成功的經驗,孩子會更勇於嘗試、積極投入。」

「開心農場」當暖身活動

陳美伶的體育課,從暖身就融入遊戲概念,她用學童熟悉的電腦遊戲跑跑卡丁車、開心農場等概念設計暖身活動。「開心農場其實就是折返跑,光跑來跑去學生會無聊,我把全班異質分組,各組要團隊合作才能贏得勝利。」

陳美伶解釋開心農場玩法,每組代表一戶農家,學生輪流跑到農田收作物,一次收成一項,第一關是最短時間收成最多作物的農家獲勝;第二關是手上有作物時可觸碰其他農家做人質;第三關學生要團隊合作,營救被敵方抓走的同伴。

除了用遊戲暖身,課程也遊戲化。像體育課常見的躲避球,男生愛玩但很多女生不敢玩,陳美伶降低躲避球難度,以增加成功機會來提升學生的動機。

她用抗力球、小皮球和足球取代躲避球,讓學生體驗不同重量大小球類的投擲和滾動,學習如何閃躲,再搭配夜市擲準遊戲訓練擲球能力,讓女生也能樂在其中。

讓孩子研發遊戲、制訂規則

陳美伶更進而把設計遊戲主控權交給學生。

她讓高年級學生分組設計遊戲,遊戲要考量環境、人數、如何分組、學校可提供的資源及器材等,完成計畫後要把遊戲規則條列化並口訣化,還要試玩修改,「學生的創意讓我驚喜,原來遊戲可以這樣玩,像把躲避球改成『來自星星的高麗菜』,用綠色軟式排球來玩遊戲。」

遊戲過後還有反思,學生要思考帶領全班遊戲的過程中,有哪些需改進。陳美伶觀察,透過遊戲設計,學生會發現要帶活動不容易,更懂得將心比心替人著想,也會思考該如何表達才能讓人了解遊戲規則,而且不管體能優劣,都願意投入,參與討論、提供點子、試玩、設得分標準,人人都有事做。

由於和傳統體育教師教法不同,曾在大隊接力賽前,導師問學生有無練習?學生回說:「沒有。」導師隨即留言給陳美伶「比賽在即,請指導學生練習」,當下讓陳美伶覺得灰心難過,原來學童認為「沒有像別班一直跑、一直練接棒」就不叫練習。

但其實,陳美伶早已將大隊接力的動作技能拆解,讓學生「玩」了一個月,只是對學生來說是好玩的遊戲,卻不知這是老師絞盡腦汁循序漸進的教學步驟,經她說明,學生才發現「原來練習可以這麼好玩」。

經過這起小挫敗,也讓陳美伶體認,樂趣化教學是為了引發學習動機與體驗運動樂趣設計的課程內容,而非遷就學生興趣,忽視學習目標的遊戲教學。

教師從安排教學流程,思考學習細節到實施教材內容,不是外人能體會,這時更需要做好解釋溝通,讓導師、家長及學生都能了解課程設計的目的。

「新北市重視運動,教師的體育研習愈來愈多,學校裡體育教師也會彼此分享、支援,」陳美伶說,每次她拉器材去上課,其他體育教師就會問她:「要玩什麼?」或兩班協同教學,有時她遇瓶頸,資深教師也會給她建議。「別的教師願意嘗試、認同我的教法,帶更多孩子一起玩運動,孩子的笑臉也變多了,這就是我的成就感。」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