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菁以身心動作教育結合舞蹈,設計的課程大受學生歡迎,年年被評為「大推!必推」。
「各位同學,你們今天還好嗎?有沒有覺得哪裡不舒服?」、「從暑假到現在,有沒有好好地呼吸?」
臺中市立文華高中舞蹈老師吳曉菁對學生們熱情寒暄,學生對老師的招呼卻啼笑皆非,「矮油!老師!沒有呼吸怎麼活啦!」此時吳曉菁會笑笑地拿出自備的教具,對學生們說:「我們說的呼吸,可不是這種呼吸喔!」她開始教導孩子們怎麼放鬆、怎麼覺察自己的身體,緩慢地吸氣,再重重地嘆氣,「感受氧氣在體內的流動……」說也奇怪,才不過幾個呼吸,好像就真的釋放同學肩頭的壓力。
「身心學 ╳ 舞蹈」成最受歡迎課程
「現在的學生升學壓力大,白天上課,晚上還要補習跟學習才藝,他們又喜歡打電動,身形駝背,主要就是身體結構沒有擺在正確的位置。」吳曉菁以舞蹈專業,分析現今學生頸部痠痛的文明病。
吳曉菁在文華高中「藝術才能舞蹈資優班」擔任舞蹈老師,同時帶領高三普通班學生上藝術生活課程。近年來,她將身心學融入舞蹈專業領域,帶領學生覺察身體,以身心動作教育結合舞蹈專業,設計的課程大受學生歡迎,年年被學生評為「大推!必推」與「滿意度最高的課程」。
吳曉菁(左)通過臺灣身心教育學會的培訓,取得「Body-Mind Centering℠身心平衡技法」證照,右為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教授劉美珠。
叛逆少女的芭蕾訓練之路
吳曉菁從小學習芭蕾,接受嚴格的舞蹈訓練。為了學好芭蕾,她花長時間重複同樣的動作,不停地練習旋轉、點地、跳躍、踮立等技巧,腳指甲也因長時間的訓練而脫落。在舞蹈老師的嚴格教導之下,打罵是少不了的,飲食也要嚴格控制,這些辛苦訓練她卻甘之如飴,「或許是喜歡這個舞蹈的優雅吧!」吳曉菁回憶。
熱愛舞蹈的吳曉菁,國中卻是個叛逆少女,導師按照成績安排座位,她永遠被排在成績較差的那幾排。「成績好一點時,可以看窗外帥哥打籃球,成績差一點時,坐在垃圾桶旁看窗外八卦山的綠樹。」父親是數學名師,母親在臺中工作,身處在這種「類單親」家庭,養成她獨立堅毅的個性。
「父親時常被黑頭轎車接走,去替許多政要的子女補習。」吳曉菁只能自己拿抽屜裡的錢吃飯,自己洗衣服,放學後獨自走路去舞蹈社練習芭蕾。
舞蹈底子被罰半蹲也不怕
國中受到父親盛名之累,學校老師對她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她的數學成績卻令父親同事相當焦慮。「有數學老師要我住到他家幫我補習,但是我只想走舞蹈之路,覺得只要國文跟英文學好就可以。」她不但拒絕數學老師的好意,每次被老師叫去牆邊罰半蹲的時候,因為自己有舞蹈底子,知道如何挪動身體重心,不論老師怎麼處罰都不怕,常讓老師氣得七竅生煙。
「我的母親大概很早就看出我不是讀書的料,總是告訴我,做自己真正喜愛、開心喜歡的事情,才能長長久久。」在母親的鼓勵之下,吳曉菁從華岡藝校畢業以後,保送文化大學舞蹈系,主修課程還是選擇了最心愛的芭蕾,之後並開啟了舞蹈教育的志業。
吳曉菁(左)取得「大鞋」證照,這是一種搭配課程使用的輔具,授課老師需要接受原廠完整的課程系統培訓並取得合格師資認證。
一日為師,終生保固
成為老師以後,吳曉菁傾盡全力栽培有舞蹈天份的孩子,還把自己在大學兼課、參加校外舞蹈評鑑訪視的出席費拿去購買教具,除了用於個人教學,也提供給其他舞蹈老師使用。
她對舞蹈教學的熱愛及付出,許多學生也深深有感。一名學生考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已是國內舞蹈界的第一志願,後來,北藝大教授建議學生到國外學習,從此孩子一心想著要到國外圓夢。雖然當時這位學生已經畢業,超出「保固範圍」,但吳曉菁還是秉持著「一日為師,終生服務」的理念,自掏腰包買了飛機票,帶著她飛到德國參加舞蹈學院考試,學生最後順利考取,如今已在德國公立職業舞團擔任舞者,甚至在德國結婚生子,落地生根。
另一位家境弱勢的學生來到文華高中上課時,術科總是班上成績倒數,時常偷偷掉淚。吳曉菁便邀請她到家裡,無償一對一教學,即使家長送來學費,吳曉菁也婉拒不收。最後在吳曉菁的鼓勵之下,她如願考取大學舞蹈系,之後更在吳曉菁的資助之下,考取教師資格,成功改變人生。
吳曉菁全力栽培有舞蹈天份的孩子,她對舞蹈教學的熱愛及付出,許多學生也深深有感
指出方向,提燈帶著孩子往前走
「不是每個學生的家庭都經濟充裕、生活無虞。」在吳曉菁的教學生涯中,幫助過許多來自單親家庭,或是家中發生經濟變故的孩子。面對這群弱勢但是很有天份的孩子,吳曉菁總是愛才惜才,無論是代墊學費,或是找尋外部資源給予協助,盡一切努力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舞蹈與其他學科不同,在訓練的過程中,學生要接受嚴格的紀律訓練,透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能成為傑出的舞者。每回學校招生,吳曉菁都會邀請學生及家長先來參加高強度的體驗營,然後把畢業證書擺在桌上,表示「這就是我們學校未來訓練的強度。」如果想要考上志願學校,這條就是學生的必經之路,讓學生和家長都有心理準備。
深耕舞蹈教學30餘年,談起教育,吳曉菁仍不斷進修,取得相關證照。她認爲,老師就如同引路人,帶著孩子一起走。「要成為孩子可以相信、信任、依附的人。」她深信,只要老師確定好方向,再把手中的燈提高一點,孩子就能看得遠一點,在老師的帶領下,自然找到寬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