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育玩平板出神入化,化解學生學習焦慮

新竹縣博愛國中教務主任劉文育

新竹縣博愛國中教務主任劉文育在上數學課時,發現有個孩子一直趴著,沒有專心聽課。下課後,她走上前關心,這名同學卻別開臉說:「老師你不要管我了啦!我從小就放棄數學。」

看著孩子無奈又自我放棄的眼神,劉文育感到心疼與不捨。她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孩子重拾熱情,重新愛上數學?正巧,學校裡有位生物老師,嘗試採用平板電腦來輔助教學,收到很好的成效,讓劉文育動念,何不也試試新的教學方式?

平板成為教學神器

當年,劉文育的一個小小舉動,徹底改變了學校的教室風景。她檢視數學教材,找出每一個單元的核心概念,再結合平板電腦來設計課程,透過平板電腦的方便攜帶、使用靈活與高度互動等優異特性,成功讓學生重新愛上數學。

劉文育舉例,以往學生學習「對稱圖形」,紙本上的圖形不會動,必須透過想像才可能抓到概念,但是透過平板App的輔助,手指輕輕觸碰螢幕,把圖形上的座標軸旋轉以後,圖形就會跟著動起來。又例如學習「拋物線」時,劉文育告訴學生:「點畫得夠多,就能構成拋物線。」但是在一堂課裡,要求學生畫上幾千幾百個點,實務上很難做到,這時拿出平板神器,就可快速展現拋物線,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樂趣。

劉文育還利用分組活動,根據學生的程度來設計挑戰任務,讓學生解題。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的數學概念時,低成就的學生透過摺紙或剪貼,再加上平板的輔助,很快就會發現,「原來數學也不是那麼難嘛!」高成就的孩子則能透過平板來做進一步的探索。

學習「尺規作圖」時,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忘記步驟,就可利用擺在一旁的平板,觀看老師預錄的教學影片。學習某些數學概念,例如對稱圖形時,學生也可拿著平板走入校園,尋找生活中,隱藏著哪些對稱圖形。

劉文育老師(右一)與學生互動討論。

科技裝置上手就不怕

劉文育導入平板的教學成功案例,促使校內更多老師想要參與數位學習,可是當時學校只採買了30臺平板,根本不敷使用。劉文育便透過信望愛基金會的專案計畫,成功申請到214臺平板。「那時我們一口氣要繳交7個班級的教學影片跟試題,才能換到這麼多平板。」當時學校沒有充電車,每次老師們要為平板充電,桌上就擺滿一堆平板,彷彿八爪章魚。

劉文育回憶推廣初期,只要校內有老師第一次使用平板,劉文育就會自告奮勇,假借拍照名義,進到教室協助。「絕對不能讓老師在第一次使用平板時被嚇到!」她以過來人的經驗,適時協助老師們解決網路連不上、App更新等問題,「只要第一節課很順利,老師就會有信心。」現在校內平板成了老師間的搶手貨,稍慢一步就會借不到平板。

熱血教師投入行動跨域學習

老師們對於科技裝置的熱衷,還進階到更廣域的跨領域教學。校內各科的熱血教師利用平板、3D列印、AI、雷切雷雕等科技裝置,融合創造思考策略,發展出「傳統教室抗熱消暑大作戰」、「節能校園永續心願景」、「水行俠救水任我行」等三大數位學習主題跨域課程,帶領孩子發想應對氣候變遷與水資源等解決方案。

劉文育老師(右一)進行數位學習國際公開授課,帶領學生共做VR。

例如,校內國文老師與歷史老師聯手設計了一堂古人消暑抗熱的課程,學生甚至在課堂上自製冰淇淋,「那一堂孩子玩得超開心,根本不想下課。」劉文育笑說,孩子也會攜帶平板走進校園或進到社區,尋找並記錄有沒有一些浪費能源的地方,然後再結合創造思考策略與科技,發想設計產品去解決這個問題,像是「智能W.C.」。這些學習成果,不但在全校舉辦成果發表會,每年底還至臺北世貿參加全國發表展,讓大家看見孩子努力的成果。

劉文育談起這段行動學習的發展心路歷程,深覺是許多老師共同努力的結果。她記得自己頭一次拿著平板走進教室時,資訊組長不安地在教室外走來走去,上課前還雞婆一直叮囑許多小細節,現在她與許多老師仍延續著前輩夥伴的熱情,要繼續在教育這條路上,為孩子做得更多,用自己的生命來影響孩子的生命,讓他們的未來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