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豐校長以竹藝體驗課程建立特色,成功讓瀕死小學重獲新生。
9年前南投竹山鎮的一所偏鄉小學,全校只有17名學生及2名老師,活動中心屋頂髒亂,窗簾破損年久失修,這所秀林國小瀕臨廢校邊緣。但令人意外的是,9年後秀林國小非但沒有消失,每學年新生還從原本1、2人增加到近20人,如今學生數已達80人。校長楊清豐不登廣告、不主動招生,還堅持「不提供交通接送」,這樣反其道而行的作法,為什麼能讓瀕死小學重獲新生?
用行動改變大家的破敗印象
「校長,你知道這所學校的狀況嗎?」楊清豐回憶,9年前他選擇到秀林國小任職時,很多人都這樣問他。甚至有人看到滿是青苔的校園,語重心長地提醒他「要保重」。但楊清豐卻說:「想那麼多沒用,做就對了!」
為了扭轉家長觀感,楊清豐親自挨家挨戶拜訪宣傳他的教育理念。他回憶有一次到學生家,光是要說服一家人就花了2個半小時:「先跟阿公阿嬤講一個小時的教育理念,等爸爸回來重講一次,媽媽回來還要再說一次。」當時阿公只冷冷地說:「聽說你們學校很爛。」但楊清豐非但沒有打退堂鼓,反而更堅定要用行動改變大家的印象。
不同於一般偏鄉小學靠接送搶學生,學校採取另一套策略——把有限資源集中在改善教學環境和發展特色課程。楊清豐認為,與其花錢載學生,不如把錢用在教學上,因此他從最基本的美化校園環境做起,透過申請教育部競爭型計畫,用「小範圍、局部改善」的方式,一步步從校門、教室到活動場地慢慢改造。
楊清豐說,過去補助經費若一次突然來一大筆錢,對學校來說執行困難,反而是困擾;所以他先用小額經費,從學校大門、教學場地、各班環境慢慢整理。這樣不但能讓每分錢都用在刀口上,也能讓家長看到學校一步步的改變。
結合地方文化的竹藝體驗課程
作為臺灣重要的竹子產區,竹山擁有豐富的竹林資源。楊清豐與學校教學團隊巧妙運用這項特色,設計出一套結合地方文化的竹藝體驗課程:從認識竹子的種類到竹子生長環境開始,學生要體驗鋸竹子、烤竹子、洗竹子與竹編技法,動手製作竹筒飯、自製部分竹樂器,甚至要組成竹樂團參加比賽。
秀林國小學生登臺演出竹樂,展現在地特色教育的成果。
不同於一般學校挑選精英參加音樂比賽,楊清豐採用「全校學生都是樂團團員」的策略。楊說,只要孩子願意努力, 學校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與其挑幾個學生去比賽,不如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站上舞臺。在這樣的理念下,秀林國小的竹樂團從一開始連節奏都對不上拍子,到現在經常參加全國賽,甚至受邀到國際研討會演出,在臺上展現臺灣竹藝之美。
這樣的教育理念也延伸到了校外教學。4年前某一天,竹林國小竹樂團在練習《外婆的澎湖灣》時,楊清豐發現學生對歌詞中的「陽光、沙灘」完全沒概念。他靈機一動,決定安排校外教學,帶著全團近30名學生到澎湖實地演出。學生不但在縣府大廳快閃演出,還和澎湖當地三所學校交流特色課程。楊清豐說,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能融入學習情境。
楊清豐的努力,也逐漸獲得家長與社區認可。他說,在南投偏鄉,一般小學每學年有2、3個新生「就很開心了」,但秀林國小最近兩年連續每一屆都有近20個新生報到,打破竹山鎮小校的入學紀錄。
9年過去,當年那位對楊清豐搖頭的阿公,如今每次見面都說:「你們現在真的很讚!拜託你再多留幾年。」把一間快要廢併校的小學,蛻變成家長搶著讓孩子就讀的特色小學。楊說,其實沒有太多秘訣,就是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當學校用心時,家長就會支持,老師看到家長支持就會更努力,形成良性循環。」
從當初不到20名學生,到如今近80人,秀林國小在楊清豐(左二)帶領下逆勢成長。圖為學校榮獲113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