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光仁國小老師廖佩伃
臺北市光仁國小老師廖珮伃最近才跟自己的學生阿熊(化名)見面,這是她在偏鄉小學任教時所帶的學生,時隔多年,阿熊早已經長大,但是不管阿熊現在長得多麼高大,在自己的小學老師面前,還是哭得唏哩花啦。
阿熊畢業後,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廖珮伃知道阿熊一直努力在社會邊緣生存,但仍時不時闖禍,名字登上報紙社會版。雖然如此,廖珮伃仍持續守護關懷著阿熊,只要阿熊來找她,廖珮伃仍會像當年一樣殷殷叮囑,讓阿熊知道,老師是他永遠的後盾。
年輕女老師,勇闖陣頭逮學生
當年,廖珮伃一畢業就到偏鄉當小學老師,當地的家長們為生計奔波,無暇照顧孩子,很多教養工作順勢落到廖珮伃身上。她記得那時的學生喜歡跳八家將、玩陣頭,翹課是家常便飯。只要有學生不見,廖珮伃就單槍匹馬到宮廟去要人。宮廟裡的人跟學生通風報信:「老師來了,緊走!」學生就跑給老師追。他們穿著八家將服飾又畫臉譜,誰是誰都認不出來,廖珮伃就在人群堆裡認球鞋,抓到一個算一個,找到學生以後就丟上摩托車載回去。
「或許因為我求學時都是一個人,對這些學生的遭遇特別有共感。」廖珮伃的求學路並不順遂,國中時期在學校遭受霸凌,受到同學排擠。「當時我的處境很艱困,作業簿上有腳印,物品被藏到蒸飯箱,或是被丟到垃圾桶。」廖珮伃就讀菁英學校,母親對她寄與厚望,因為期望太深,加上強勢作風引來同學的反感,使她成為眾人的眼中釘。廖珮伃後來被校長安置在老師辦公室,開始自學生涯,這段歷程成為她日後的教學養分,也深刻影響她的教學方式。
「這個過程就像浴火鳳凰的蛻變,現在回想起來,生命中的每個磨難其實都是禮物。」廖珮伃上大學時特別選擇登山社,享受把自己丟在一個冒險犯難又未知的環境裡,再去衝破挑戰。也因為有這段經歷,她特別注意自己帶的學生,不讓他們陷入霸凌或孤立的情境裡。
曾經在求學時期被霸凌的廖珮伃(後排中),特別注意自己帶的學生,不讓他們陷入孤立的情境裡。
設計多元議題,增進學生同理心
離開偏鄉以後,廖珮伃為了精進教學專業,轉而到城市任教,卻驚訝發現,不管是在城市還是鄉村,孩子都一樣面臨多種挑戰。「我發現金字塔兩端的學生,其實面臨的困境是一模一樣。」偏鄉父母自顧不暇,孩子乏人照顧,都會的孩子同樣面臨壓力大、被同儕孤立、缺乏情感支持等問題,「只是經濟無虞的孩子,人們不易察覺——他們其實也需要外界的支持。」廖珮伃觀察。
為解決孩子的困境,廖珮伃在顧好學生課業成績以外,還努力創建共學自學環境,並巧妙在課程中融入多元議題的學習,啟發孩子的自學力,培養他們對社會中不同階層與領域的關懷與同理心。
例如,她帶著學生租借廚房,烹飪美味餐點分送給無家可歸的遊民,到安養中心拜訪銀髮長者,給予慰問關懷,陪伴長者下棋,還為長輩們設計了銀髮健康操。
為了開拓學生視野,並勇敢跨出舒適圈,廖珮伃設計了「以物易物城市歷險:跨縣市校際旅行」課程,讓學生走進不同縣市,透過闖關解任務與街訪方式,破除孩子對金錢的迷思。一次,一位父親感動這樣的活動設計,掏出自己珍藏且隨身攜帶的書包鑰匙圈,與學生們交換,這是他遺憾自己早逝孩子不能上學的珍貴紀念品。廖珮伃說,這個闖關遊戲,讓孩子勇敢與人群交流,並透過對話瞭解每個人心中對「最有價值事物」的定義,瞭解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事物不一定是金錢。
從偏鄉到城市,點亮孩子心燈
而在「貧窮兩難──末日危機高峰會」中,由學生扮演各國領袖,以國際新聞開啟討論議題,為我們的世界找出解決方案。另一項活動則是讓女學生穿上孕婦體驗裝,模擬托兒所育兒、買菜、搭公車及超市工作等生活場景,體驗母親孕期的不便,提升對母親及孕婦們的同理心。
「孩子未來可能擔任政策的制定者,對於社會有更多話語權,我希望讓學生接觸多元議題以後,能夠在心中對議題產生溫度,瞭解自己對社會負有的責任。當他們再度回到課堂,學習國語與數學等科目時,背後的驅動力會不一樣,孩子會更願意開始自主學習。」廖珮伃認為,學習並不是把孩子綁在教室裡,而是應該讓他們多出去走走看看,與人群接觸,未來當他們進入社會以後,能夠對各個領域的人更友善、更有同理心,不管是在偏鄉或都市,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地做自己,點亮自己,也能照亮別人。
廖珮伃老師榮獲臺北市113學年度特殊優良教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