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瑞珠校長總是在門口和學生們打招呼。
「誰想念校長奶奶啊?」「校長奶奶好想你們喔!」每當新竹縣興隆國小校長葉瑞珠回到學校,總是親切的和學生們互動、打招呼;很難想像,她剛到這所學校時,曾擔心自己「個子不高」,無法得到家長的認同。但正是這種不拘形式、真誠以對的態度,不論是在地家長、孩子,還是渴望融入臺灣社會的新住民,甚至是重返學習之路的失學民眾,都能在她的陪伴下學習成長。
「見面三分情」哲學,處理學校各種衝突
葉瑞珠出身於清貧家庭,爸爸是鐵路局的基層工人,因家裡經濟環境較辛苦,她是長女,底下還有五個弟妹,因此國中畢業後決定報考師專,希望能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
葉瑞珠回憶,父親雖不識字,卻有過人的自學能力,並常告訴孩子們:「以後你們願意讀書、把書念好,讀到的就是你自己的!」父親的這段話,深深影響葉瑞珠的教育理念。
畢業後葉瑞珠選擇留在新竹縣服務,就近照顧家庭和弟妹,從此踏上了長達四十多年的教育之路。
葉瑞珠獲獎照。
來到興隆國小前,葉瑞珠曾在新竹縣多所國小擔任校長,學校的家長多為「鄉村型」或「農工家庭」為主,但興隆國小鄰近新竹科學園區,讓她上任之初有點擔心,不確定自己比較「親切」的外表,能否說服家長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
為了培養家長跟孩子對她的信任,葉瑞珠採用她一貫的做法:每天都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和家長、孩子交流。葉瑞珠也把這種「見面三分情」哲學,運用到處理學校各種衝突上,她笑說:「家長有什麼問題,就讓老師把家長請來學校,我陪著老師一起跟家長聊。」
葉瑞珠校長(前排紅外套坐地者)作風親和,時常與學生互動。
葉瑞珠回憶,到興隆國小上任前,曾有小朋友和同學發生衝突,家長不滿校方處理態度,直接投訴到教育部。她上任後直接邀請家長到學校聊聊,耐心跟家長解釋,「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回家告訴父母的事情,並不完全是事實;孩子之間的衝突,有時他們自己就能解決,大人過度介入反而會把問題搞得更複雜。」幾年後,孩子升上國中進入叛逆期,這位家長竟主動來向葉瑞珠請教育兒之道,而這段經歷也讓葉瑞珠更加確信,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瞭解孩子」。
有些家長可能對孩子的課業很要求,有些家長則希望孩子能在體育、音樂方面等多元發展,但葉瑞珠笑說,「興隆國小的家長全部都要求很高!」她經常在家長會上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認為在國小階段,應該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正向鼓勵孩子表現好的地方,如「你這次考了99分,好厲害!」而不是「為什麼那一分沒有拿到?」她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家長應該瞭解自己孩子的能力。
幫新住民和失學民眾上課,鼓勵孩子做個不一樣的貓頭鷹
除了日間的教學工作,葉瑞珠還在成人教育班和補校授課長達26年。當時她每天下班後要先回家替家人準備晚餐,然後6點半趕去補校,幫新住民和失學民眾上課。
問起葉瑞珠為什麼要主動攬下補校工作?她說,這些新住民女性來臺後面臨的壓力,要照顧公婆、照顧孩子,還要幫家庭傳宗接代,「如果可以讓她們接受良好教育,對下一代也會有好的影響。」
葉瑞珠不只教新住民識字和語言,還包括如何適應臺灣生活、風土民情。現在這些新住民學生都會親切地稱她為「媽媽」,每年母親節都會來家中小聚。
談到教育的核心理念,葉瑞珠說,她不要求每個孩子都優秀,但她期望每個小朋友都要有品德。在她看來,做人做事誠實、有一顆善良的心願意幫助他人,遠比成績更為重要。
葉瑞珠的品德教育方式特別注重正向引導,例如興隆國小每週三「校長愛的叮嚀」時間,她會和孩子們碰面、聊天,鼓勵孩子們各種好的行為;她還會利用下班時間親手製作貓頭鷹娃娃,送給學生。她說,每隻小貓頭鷹都長得不一樣,代表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色,也希望藉此鼓勵孩子認識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專長與興趣。
葉瑞珠會利用下班時間親手製作貓頭鷹娃娃,送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