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歲創下當時最年輕女裝職類國手紀錄的葉怡君老師,如今是臺灣服裝創作職類金牌教師。(攝影/孫立珍)
曾在十九歲創下當時最年輕女裝職類國手紀錄的三民家商服裝科葉怡君老師,走過那段生活只有練習與比賽的歲月,最終嚐到國際女裝職類競賽銀牌的甜美果實。她將經驗傳承給選手,在嚴格與鼓勵之間適時拿捏,培養選手自信心,即使半夜也即時回應問題,十四年來,她已培訓出至少五面國內、外競賽金牌國手,獲得「臺灣服裝創作職類金牌教師」稱號,並榮獲2024年師鐸獎,可謂實至名歸。
做夢都夢到衣服 奪牌路上從不喊苦
談起啟蒙,葉怡君說,要從一臺手提縫紉機開始。從小就在家裡看媽媽手作,覺得新鮮便跟著一起做。國中時期有段時間她常跟著朋友在外聚會聊天,讓爸媽十分擔心。她因此寫了張草稿放在媽媽枕頭底下,請求能否讓她擁有一臺縫紉機,學習車縫技能,做做小東西,她就不會再往外跑了。沒想到第三天下課回家,真的看到一臺當時價格不斐的手提縫紉機,她在驚喜與心動之餘,決定專心於縫紉學習。
由於知道自己不是愛念書的小孩,在媽媽鼓勵下,葉怡君選擇高職服裝科就讀,即便曾自學縫紉,但被選上參加技能競賽時,還是得一切從零開始。回想培訓過程「只有一個累字」,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十二點,中間只有扣除午、晚餐約一小時,深夜回宿舍後還要繼續練習手縫,「做夢都夢到衣服,懷疑自己有沒有睡著」,那段日子的艱辛,外人很難真正體會。
但就是憑藉巧手的才華加上堅持的毅力,讓她創下最年輕女裝職類國手紀錄,並代表參加2001年漢城國際技能競賽女裝職類榮獲銀牌。一舉奪牌的她,也讓她成功保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啟自己教學、培訓學生的生涯。
嚴格與鼓勵適度拿捏 讓金牌國手受益無窮
培訓國手累積長達十四年的歷程,提起訣竅,葉怡君說,是從「選才」開始,包括觀察學生的基本功,尤其是有沒有耐心。當出現問題時,她不會直接告訴學生解決方法,而是先讓學生自省及思考,並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也可詢問同儕尋求解決之道。「解決方法對或錯都沒有關係」,直到都無法解決問題時,她才會出面,透過討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再一起找出真正答案。
葉怡君老師(左)適度拿捏嚴格與鼓勵來培訓金牌國手。圖為指導國手參加2023年阿布達比亞洲技能競賽服裝創作職類榮獲金牌。
當學生到了選手階段,「在訓練的過程我是很嚴格的」葉怡君說,雖然希望選手能自我要求做出完美作品,但也會視情況微調訓練模式,讓選手跟得上訓練進度,提早虛擬一個獨立參賽的環境,讓選手在沒有任何人幫助下,激發解決問題的能力。
到了接近分區賽時,原本的嚴格訓練開始有了改變。觀察入微的葉怡君會從動作、態度和進度,瞭解選手的壓力值大小。此時,她的角色會調整為朋友,以關心來引導,有時甚至要訪談三、四次,選手才願意吐露心中憂慮,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
「要避免選手陷入賽前缺乏信心的死胡同,鼓勵就很重要。」葉怡君會幫助選手釐清問題,讓選手記得「對」的感覺,透過簡單的話語:「老師說你沒問題,就是沒問題!」做他們堅強的後盾。學生一舉獲得分區前三名佳績,進入全國賽,也拿到保送大學的資格。
葉怡君老師(右)指導金牌國手進軍國際競賽屢獲佳績。圖為指導國手參加2022年芬蘭國際技能競賽服裝創作職類榮獲銀牌。
在培訓國手這條路,沒辦法計算付出的時間,葉怡君的先生說:「只要一開始準備比賽,我老婆就像丟了一樣」。不僅選手深夜在通訊軟體上留言時,她會趕緊回覆,甚至半夜起來上廁所,也不忘查看新留言,就怕耽誤了選手隔天的備賽進度。
由此可知,對選手和老師而言,培訓過程是相當辛苦的,但葉怡君卻不攬功,她說:「當看到選手藉由競賽佳績順利保送大學時,一切付出都值得了。」尤其是看到選手的成長與改變,自己也與有榮焉,而自己只是一心想「推」著學生不斷往上走而已。就是這股無私的奉獻精神,讓葉怡君在培訓金牌國手的路上持續發光發熱。
培訓出國內、外五面金牌國手的葉怡君教師(右二),榮獲師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