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源的轉型領導體悟:先開槍,再瞄準

花蓮縣三民國中四年前剛成為KIST公辦民營學校時,全校曾經歷一場轉型的陣痛與混亂,後來經過對話重新展開方向。校長林國源在「校園領導力工作坊」中,分享這段轉型歷程。

花蓮縣三民國中校長林國源。

我在公立學校當了八年校長,2020年進到實驗教育公辦民營體系。第一年,全校大概只有一位老師支持我,可以說一開始就跌跌撞撞,甚至於跌倒。

我們學校位在花蓮南區,九成的學生是原住民孩子,一半以上來自社經地位比較不利的家庭。我們在2020年成為KIST公辦民營學校,一開始設定了五個目標,包括偏鄉小校新的經營模式是什麼樣子?第二,我們學校有體育班,體育班新的經營模式要怎麼做?第三是品格力,國中階段品格力的發展模式是什麼樣子?第四,我們談個人化學習和終身學習,到底實務上要怎麼操作?第五,我們有九成學生都是部落的孩子,他們的文化力發展和傳續要怎麼做?

我們在進場的時候,有一個方法論,是以品格力為基礎,再去發展學生的學習力、文化力和競技力。當時我覺得我在卓越教學的架構,或在品格力的發展掌握度上,都有很好的理論基礎,所以就帶著一把榔頭進了現場,看見什麼都是釘子。然而,就在風光揭牌的當天下午,接連發生了四起學生自殘事件,原因包括與原生家庭、同學之間的衝突,或課業壓力等。當時老師都在應對學生的情緒並處理這些問題,對於我們設定的目標:發展品格力、文化力、學習力,根本無暇顧及。

與教師開啟真誠的對話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每週五下午的PDCA(Plan-Do-Check-Act)圍圈進行討論,逐漸凝聚共識。但是真正的對話,以及對願景的「共有」,是發生在寒假的圍圈。當時基金會在寒假立了一個目標,希望能夠發展PBL和學生6C(合作、溝通、內容、批判性思考、創新、自信)的能力,老師感覺他們既要瘋狂接應學生的情緒,又要解決學生的學力問題,現在還要做PBL和6C,實在力不從心。在那時,我們開啟了真誠的對話,校長淚灑當場,老師也掉了眼淚,那一天我們決定重新思考:到底我們的孩子需要什麼?

後來我們訂了三個目標:「培養學生真心愛自己的生命態度」、「促進學生用心賦能自己的行動」、「支持學生為長遠幸福持續做出選擇與承諾」。同時,我們以個案學生為中心,將所有跟個案孩子有關的老師都加入個別的群組。我們曾經為了輔導一位轉學生,全校16名老師中有13位都在一個群裡,為這個學生的適應情況進行對話。也因為透過群組的合作,我們對於學生的社交情緒學習,以及輔導策略、應對姿態越來越清晰。

領導者不要有「拿著榔頭找釘子」的心態

我們也發展將PBL和SEL(社會情緒學習)結合的課程活動,讓學生書寫自己人生經驗裡最快樂、歡喜、悲傷、難過的四天,做自我覺察和自我概念的建立;設計班服以提升班級歸屬感;參與部落走讀,發展自我認同及社交技巧。經過這些累積,使我們成為國教院的亮點基地學校,為下一階段課綱中的SEL提供建議。

老師們也開始對外分享,其中一個有趣的題目是「這樣也叫PBL?」因為四年前基金會要發展PBL和6C的時候,對我們來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可是經過四年共作和共有的過程之後,我們學校的老師開始對外發揮影響力,成為分享PBL的講師。

希望我們的經驗可以給願意參與變革或教育創新的夥伴們一個方向:面對教育變革的未知,與其拿著榔頭,把什麼東西都看成釘子未必是好事;有時候只要對著方向先開一槍,在「共有」的過程,透過高品質的對話和逐漸清晰的策略執行,最終建立起來的願景一定經得起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