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工工程師變成師鐸獎得主 黃乃文把教室搬到戶外

基隆安樂高中老師黃乃文常帶著學生到戶外認識課本上的知識。

「老師,我們學這個要做什麼?」面對學生最常問的問題,基隆市安樂高中老師黃乃文不會急著回答,而是帶著學生走出教室,從八斗子的漁村文化到野柳的地質奇觀,讓孩子在真實的環境中找到答案。這位今年榮獲師鐸獎的教育工作者,用20多年的時間證明,當學習與生活連結後,課本上的知識就不再是冰冷的文字。

人生大膽轉彎,從化工工程師變成老師

黃乃文並非傳統師範體系出身,他在大學主修生物工程,研究所念輻射生物,畢業後原本在瑞芳化工廠擔任工程師。27歲那年,眼看工廠經營不善即將倒閉,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回到學校修教育學程,準備轉行當老師。

在基隆土生土長的黃乃文坦言,選擇當老師一部分是現實考量。基隆人多半離鄉到臺北工作,想要在家鄉找到穩定職業,教書是最穩妥的選擇。沒想到真正開始教書後,他發現這個「意外」的職業選擇,竟然開啟了他重新認識自己的篇章。

剛開始當老師時,黃乃文承認自己帶著原生家庭的影響,傾向用權威管教學生。他笑說,以前是「老師怎麼講,我們就怎麼做」,但現在學生會一直問:「為什麼要學這個?」

這挫折讓黃乃文開始苦思解法,他主動報名擔任生命線志工,學習如何聆聽與理解他人。黃說,生命線就像一面鏡子,接觸每個打進來訴苦的人同時,自己的內心也在成長。透過聆聽不同人的故事,黃乃文開始理解每個人苦惱背後的動機和原因,他再把這套心得帶回教學現場,慢慢地,他和學生的關係也起了正向的化學變化。

帶學生走出教室,在真實環境中尋找答案

除了與學生的關係,黃乃文也要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面對學生最常問的問題:「學這個要做什麼?」黃乃文選擇帶他們走出教室,在真實環境中尋找答案。

黃乃文說,如果單純要求學生淨灘,只會換來「教室垃圾都不撿了,為什麼要去海邊撿垃圾?」的質疑。因此,他以基隆八斗子為起點,設計了一套循序漸進的跨領域課程。

黃乃文的課程設計,是先讓學生透過宗教信仰與社區發展協會瞭解當地的文化歷史,接著觀察港灣地形與漁船構造,學習海洋與人文的連結;再參訪漁會瞭解產業發展,體驗傳統漁網編織技藝轉化成的在地藝術。當孩子們對這片土地有了深刻認識與情感連結後,他會問孩子:「這塊土地這麼漂亮,我們一起保護它,好不好?」最後的環境保護行動就變得自然而有意義,

黃乃文說,為了教學方便,學校把科目分類;但在生活中,不同科目的知識是交融的,當孩子走進大自然,會看到清楚的地質帶,可以學到自然生態跟地科;訪問漁村耆老是「人文課程」,寫心得報告是「語文課程」,清理海洋廢棄物則是「永續城市」議題。這樣的課程設計,讓學生發現——所有科目其實早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就像真實生活一樣。

基隆安樂高中老師黃乃文(左一)認為,老師必須隨著時代改變教法。

為爭取各方信任,考取戶外風險管理證照

然而,推動戶外教學的路並非一帆風順。黃乃文說,剛開始提案要帶孩子出門時,學校難免會擔心課程進度落後;有一次他要帶孩子去划獨木舟,結果竟然收到教學生涯第一封家長投訴。

為了取得各方信任,黃乃文決定從增加專業能力著手。他考取了海洋大學的戶外風險管理證照,在登山、獨木舟、攀樹等領域都接受專業訓練。同時,他堅持在每次活動前召開說明會,向家長詳細說明教育目標與安全措施,甚至邀請家長擔任志工一同參與,讓家長親眼看見孩子的學習成果。經過多年的努力溝通,學校與家長都成了他最大的支持力量。如今,學生們最常問的不是「為什麼要學這個」,而是期待地詢問「下次我們要去哪裡?」

黃乃文說,他認為當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有學習的心與挑戰的精神,因為新知識不斷出現,很難拿著相同的教材教20年,老師必須隨著環境去改變,才有能力陪孩子一起成長。黃說,學生都在觀察老師怎麼做,「老師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黃乃文帶著學生到戶外體驗生態,讓學生愛上土地,自然就會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