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皇羽打造團隊行動力,逆轉偏鄉小學廢校危機

受少子化與鄰近城鎮磁吸效應影響,彰化縣同安國小曾經兩度面臨廢校危機。施皇羽接任校長後,盤點學校優勢,透過傾聽與對話發掘老師的特長,支持老師們把專長轉化為特色課程,並積極整合外部資源,成功打造出創客生態小學的特色,學生數逐年增加。

同安國小校長施皇羽打造出創客生態小學的特色。

彰化縣芬園鄉同安國小校園裡,百年大樟樹樹形優美,孩子們在此挑戰攀樹,一旁還有童話般的樹屋和小火車。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核心,發展多元課程的同安國小,校內設有咖啡吧、攀岩場,並提供小提琴、鍵盤樂、舞蹈、射箭、木工等特色課程,孩子們在彰化縣與全國科展屢創佳績。

很難想像,這是一所曾面臨廢校命運的小學。曾經,同安國小校本部新生掛零,學生總數僅20人,分校則有近40個學生。縣府考量分校沒有操場,2015年便將分校併校回歸同安國小。原以為危機解除,學生數卻依舊沒有增加,縣府再度考慮廢校,不再派任校長。施皇羽便以代理校長的身分,來到已被列管的同安國小。

鼓勵及支持老師從興趣發展課程,激發出成就感 

「我剛來時不是正式的校長,反而沒有壓力。」 施皇羽以陪伴的心態,傾聽老師對學校的真實意見,他發現,其實老師們都很有想法,能細數學校的優勢。他還發現,這些願意留在偏鄉的教師們臥虎藏龍,有的老師對環境生態研究很深,有的老師戶外運動涉獵很廣,還有一位老師居然受過攀樹教師培訓。

接著他評估,這所學校小而美、生態好、環境舒服搭配老師的興趣和專長,發展生態或山野探索課程都很適合。於是跟幾個老師說:「我們自己先玩,事情不要想那麼複雜。」沒想到這一「玩」,竟激發了五名老師一起考取攀樹證照「攀樹時,就聊說體育課要不要上?他們說可以啊,但沒那麼多設備。」施皇羽立刻申請偏鄉學童圓夢計畫,解決經費問題,開啟了樹攀課程的起點。

利用學校的自然優勢,施皇羽鼓勵老師將興趣轉化為樹攀課程。

兼任木工老師與科展指導老師的許弘叡認為,「校長很鼓勵老師發展興趣,並給予支持,讓老師很有成就感。」他回憶,早期學校百廢待舉,施校長與他一起動手修繕校舍、桌椅;後來結合社區的廢棄木材,發展出木工課程,甚至應用在科展上。2020年師生研發的「AI人臉辨識聲光咖啡機」,融合木工、咖啡與科學,便贏得科技教育創意實作競賽金牌。

把社區融入學校,讓孩子走入社區,成功行銷學校

同安的特色課程「咖啡」也是從興趣開始。施皇羽會烘咖啡,便邀請愛喝咖啡的老師們一起烘,等到同仁們都成為咖啡達人,再鼓勵發展為校本課程。起初老師們不免有些「怕怕的」,施皇羽鼓勵大家:「我們自己帶學生玩,好玩就好。就算種的咖啡最後沒辦法收成,跟別人要就好,我們全校才20幾個學生,教學上沒問題!」

驚喜的是,為了將咖啡發展為校本課程,進行社區踏查才得知,原來芬園鄉位於八卦山系,日治時期已有咖啡產業。現在,同安國小不只發展了從咖啡歷史、種咖啡、收成、日曬水洗、去皮、脱殼、烘豆子,到製作掛耳咖啡包等一系列咖啡課程,還有自己的微型咖啡產業,可以義賣咖啡包,將所得回饋社會。這門課甚至影響到芬園鄉農會後來成立咖啡產銷班,並在校園廣植咖啡樹,一起找回社區的產業歷史。

同安國小發展了一系列從咖啡歷史、種植咖啡,到製作掛耳咖啡包的校本課程,並和社區連結。

「把社區融入學校,讓孩子走入社區,還可以減輕老師的授課壓力。」施皇羽說,除了咖啡外,學校還開展了種鳳梨、採蜂蜜等與社區結合的課程,讓身為校友的在地青農,運用自己的鳳梨田,教導孩子瞭解在地農產業,「社區民眾知道學校在做什麼,對學校的行銷非常有幫助。」隨著口碑在地方傳開,學生逐漸回流,第三年終於脫離列管,擺脫了廢校的危機。

引入外部資源豐富孩子的學習,對的事堅持做

身為校長,施皇羽經常提醒自己要擴大接觸面,才有更多元的管道找資源。例如學校發展舞蹈課程,先是申請藝文深耕計畫,但隨著孩子越來越進步,每年六萬元的經費已然不足,他主動接觸民間企業,說服企業主慷慨解囊,「他們看到孩子參加比賽的影片後,認為支持孩子很有意義。」

為了發展科學教育,同安與北科教館合作,邀請彰師大的教授來指導孩子做實驗。施皇羽除了親自指導科展,還為不知如何入手的老師引入外部講師,與老師共同備課,擔任諮詢顧問,協助提升專業技能,不僅學生在學習,老師也持續成長進步。

當然,這一路並非一帆風順。施皇羽回憶,起步期雖然教學成效初顯,同溫層讚譽不斷,但新生卻只有兩人報到。他不時得告訴自己:「如果做的事是對的,就要堅持下去。」

校長帶頭做,領導團隊朝共同目標前進

總務主任江文雄對施校長的執行力印象深刻,每逢新生入學時期,施皇羽會親自開車載著校務團隊,挨家挨戶拜訪新生家長,說明學校的願景與規劃,積極招生,「我過去待大學校,經驗中,從來沒有這樣子深入學生的家庭。」

江文雄說:「我們都理解學校的處境,校長帶頭做了,其他人怎麼可能置身事外?即使剛開始我們不瞭解他的意思,但透過一起執行的過程,會慢慢瞭解他要的方向。」同安能夠整合多方資源發展特色,江文雄分析,關鍵還是在於校長能打動老師、領導團隊行動,「如果校內沒有人動,引入的外部資源再多,也難有成效。」

這面同安國小校牌是由師生在木工教室合力自製出來,傳達學校的發展特色。左一為校長施皇羽。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份教育使命感。老師們最怕獨自承擔一切,成敗全在自己身上,壓力當然大。」施皇羽說,作為校長要提供支持、指引與資源,例如同安申請了各類計畫,剛開始老師們不熟悉計畫案,他會先做第一次,減輕老師壓力,第二次再讓老師接手。

「你可以花錢打造木工教室,但師資不可能永遠依賴外聘。」從面臨廢校危機,到成功轉型特色小學,施皇羽認為重點在於幫助每位老師找到自己的熱情,進而發揮潛能,即使工作量增多,仍能甘之如飴。

過去,同安國小因鄰近都會區,學生容易外流至其他學校,如今吸引了認同其教育理念的市區家長,將孩子送來就讀。這背後是校長帶領、與教師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讓學校在困境中重生,找到屬於自己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