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數位實驗高中除了混成教學及「一生一課表」,也探索新的行政管理方式,不再用傳統思維去分導師、專任跟行政,並由老師直接負責專案活動。校長賴宏銓在「校園領導力工作坊」分享他們的做法。

臺北市數位實驗高中校長賴宏銓。
臺北數位實中成立至今僅兩年多,但已經在嘗試打破傳統限制,探索新的行政管理方式。這在少子化背景下尤為重要,因為未來可能會有許多學校面臨規模縮減的挑戰,因此,重新思考學校的經營模式和願景很重要。
許多學校在校長轉換時常常難以擺脫「人亡政息」的命運,隨著校長的離開,許多政策可能就隨著時空的脈絡或人員的更替而瓦解,這凸顯了一所學校原來的底蘊是否真的由學校老師所支撐?如果不是由學校老師支撐,就會出現上述的問題。
那我們想經營的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我個人認為,應該更勇敢地跨出一大步,因為若侷限於過去的模式與慣例,並沒有辦法讓學校改變。
校長和同仁不再是上對下的關係
因此在數位實中,校長和同仁不再是上對下的關係,而是重新組織,每個人都是教育的合夥人。當越來越多人可以投入並參與的時候,學校的創新就值得被期待,它的靈活性也會被解開。
在課程方面,數位實中有許多創新做法。我們設計出40個學分的校訂必修,並把它模組化,這樣未來在培訓人員時,都有明確的路可以走。此外,我們將國英數等基礎學科從必修翻轉為選修課,讓孩子透過更早的定位,走他想走的道路。我們真的做到了「一生一課表」。
扁平化組織與企業化經營理念
但要完成這麼多事情,我們的組織非常扁平,各處室的編制與一般學校不同,許多組僅有一般學校一半人力,甚至更少。目前學校滿編只有30位教師(包括校長),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教學可以得到系統的支撐,我們必須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我說服學校老師一件事情,我們不能再用傳統思維去分導師、專任跟行政,每個人都是生命共同體,要在同一個平臺介面上思考。我們將全校老師分成:「掛有行政職位的人」和「沒有行政職位的人」兩批人,沒有行政職的教師則被鼓勵承擔專案管理工作,採取類似企業經營的概念。老師不必擔心沒經驗,經驗可以慢慢來。
在一般學校,許多專案來自行政與老師合作,但在數位實中,是由老師直接扛起專案。因為我們不希望為了活動而活動,而是透過活動實現課程的目標。以國際交流為例,是由英文老師負責開發課程與對外聯繫,行政只負責經費支援;透過這過程,不僅訓練了老師的專案能力,也為學校經營開創出不同的面貌。此外,全校性的攝影展、新生學堂、單車環島也都不由行政負責,而是由專業老師從專業角度出發,結合學科內容,設計課程與互動,擺脫傳統模式。
透過學校系統打散,每個人重新認知自己應承擔的工作,架構出一條新的道路,讓實驗的概念真正落地,走向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