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學習先驅陳德懷:先有想法、再用AI,巨量閱讀才能累積關鍵能力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國家講座教授陳德懷。

「一個人如果沒有看過幾百本對他影響深遠的書,很難應付未來複雜的世界!」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陳德懷,40年前就開始研究AI與教育的結合,並推動了臺灣數位學習的長期發展。如今面對AI時代,他認為最重要的應對方式,其實是最古老的學習法——閱讀。這位超前時代的教育思想家認為,在AI席捲而來的時刻,巨量閱讀才是學生應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網路學習推動先驅,關注焦點回到閱讀

「別人說我提出的研究策略,總是超前20年。」陳德懷笑著說。回顧他的學術生涯,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香港出生的陳德懷,在美國攻讀電腦科學博士。原本對研究主題提不起興趣,直到偶然旁聽了人工智慧課程,加上太太正在攻讀教育碩士,兩個領域結合激發了他的靈感,便選定「數位學習」作為研究方向。

1988年,當大多數人還不知道什麼是人工智慧時,陳德懷就在博士論文中提出「智慧學習同伴」概念,構想用AI來模擬學習同伴,輔助學生學習。1989年,他選擇來到臺灣任教,且一待就是36年至今。來臺任教第一年,他便開發了全球首套專門為網路學習而設計的系統。2000年,在Facebook誕生前4年,他領導研究團隊建構了全球第一個網路學習城市「亞卓市」,吸引了150萬名用戶。

當網路學習技術日趨成熟,陳德懷開始將重點關注在學校現場的學與教。他認為科技只是輔助,學習的關鍵是如何誘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好奇能夠長期學習持續的驅動力。於是,他將焦點轉向閱讀教育,2009年開始推動「明日閱讀」計畫,推動晨讀運動,目前已有兩千多所學校參與。

陳德懷參與教育學術會議,鼓勵學生巨量閱讀。

在一個小學三年級班級的實驗中,學生透過「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方式,一年內平均讀了170本書,寫作水準達到六年級程度。這讓陳德懷更加確信,興趣才是學習的關鍵。

基於多年的實驗與觀察,陳德懷與23位亞洲學者共同建立了「興趣驅動創造者理論」。陳說,這套理論假設學習是由創造、興趣和習慣三個概念組成的過程,如果創造活動能激發學生興趣,並將這種知識創造重複在日常活動中,興趣驅動創造就會成為習慣。

為了驗證理論,2017年陳德懷開始進行實驗教育,他創辦「趣創者國際實驗教育機構」。經過八年實驗,成果令人驚艷。陳說,這機構的小學生,畢業時平均擁有相當高一水平的知識量;甚至曾有一位畢業的小學生,國一時參加科普競賽時,測出具備高三的科普知識能力,「就是因為書看得很多!」

學生應先有想法,再用AI作為反思和改善的工具

如今ChatGPT的出現,讓陳德懷40年前的「智慧學習同伴」概念接近實現,但對於學生什麼時候該使用AI,他坦言是個很難的問題。陳建議,小學一到四年級也許不應該碰AI,五、六年級可以用一點點。陳德懷認為,學生應該先有自己的想法,再用AI作為反思和改善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在課堂裡面,老師什麼時候用AI,什麼時候不用AI,要能夠掌控。」

陳德懷強調,在AI可以快速提供答案的時代,培養學生的原創思維更顯重要。「學生要具備原創性,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把知識部分交給AI處理,自己也要保有掌控與判斷能力。

現在陳德懷正在推動「家校合作閱讀」計畫,從「晨讀運動」提升為「閱讀習慣運動」,希望孩子每天可以有一小時閱讀,包括學校閱讀半小時,家裡閱讀半小時;他甚至鼓勵家長親自到校,參與孩子的閱讀活動,這樣孩子回到家後,就能跟爸媽一起閱讀、一起討論,孩子閱讀習慣就可以養成,就能達到「巨量閱讀」,家長也可以取代用「手機育兒」。

在選書方面,陳德懷設計了涵蓋故事小說、人文社會、科學技術三大領域的閱讀地圖。他特提到,故事小說對人格發展非常重要,很多人生的典範都在其中。

陳德懷說,受升學壓力影響,臺灣現在仍是考試驅動學習的環境,但他也知道教育體制改變不是一蹴可幾。他認為,「我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我做不到也沒關係,我可以寫論文、可以寫文章、請別人幫我宣傳理念,都是對社會有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