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她願意花來回六小時的車程,只為一場七十分鐘的演講?為什麼她要全台走透透,帶動跨校教師共同備課?休息對她是種奢侈,因為學生的學習,老師的成長,才是藍偉瑩念茲在茲的。
教學改變的故事正在全上台演,即使假日,也不例外。
一個普通的週六早上,許多人還在床上補眠,數十名高中化學老師到台北師大附中備課,有人甚至比平時上班還要早起,遠從基隆、新竹而來。他們不斷交叉詰問:「你會怎麼教?」「預期學生會回答什麼?」「學生接不下去怎麼辦?」一堂化學課就像篇好看的故事,得為了高潮鋪梗,也將問題拋給學生接下去。
同樣的休假日,寒假第一天,許多人已經坐上飛機出國旅遊,但是超過三十名台北市高中老師卻驅車前往南投分享教學。浩浩蕩蕩花了三小時到南投暨大附中,雖然比預定晚了一小時,但是校長熱情款待,他說:「這裡平常很少人願意來開工作坊。」
為了讓學生學更好,這些老師犧牲假日設計課程,背後重要推手是台北市麗山高中化學老師藍偉瑩。
藍偉瑩給人的第一印象有些嚴肅、冷酷,再加上高挑身材,活像個很難親近的冰山美人。但是私底下很柔軟,這樣真誠的感染力,吸引一批老師願意跟著她犧牲假日只為了分享教學。
與藍偉瑩的跨科跨校社群到外地巡迴分享時,她總是把自己擺在最後面,把最辛苦的工作留給自己,將舞台讓給其他老師。
曾在私校任職超過十年的她,在公校的資歷只有五年,卻憑著教學專業,不但身任台北市教育局課程督學,統籌教師社群,更說服現場老師甘願陪她上山下海。
用提問教概念,杜絕似懂非懂
要帶領老師,以身作則是藍偉瑩的原則。她雖然任職課督,仍回學校上課,堅持「和夥伴站在一起」。熱愛教學的她也到處示範教學,足跡最遠到過台東,不論PR九十九或PR三十的學生,藍偉瑩總能導引他們討論、思考、學習。譬如在暨大附中,藍偉瑩教高一生「氣體的性質」,讓老師們觀課。
課堂一開始,藍偉瑩用凹陷的乒乓球為例,討論為什麼泡熱水可以讓乒乓球恢復原狀?當學生回答「熱脹冷縮」,藍偉瑩追問:「熱脹冷縮是什麼意思?」,卻得到眾說紛紜的解釋:「空氣的粒子變大」、「粒子的活動範圍變大」、「一半一半」。
每個人都琅琅上口的熱脹冷縮,是小學五年級的教材,但是很顯然的,這群高一生很模糊。發現孩子觀念不清楚,藍偉瑩立刻問了更多問題來釐清:「如果加熱會讓粒子變大,那我現在在教室生火會發生什麼事?」「如果遇冷收縮,那收縮到絕對零度呢?」
藍偉瑩追根究柢,「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雖然花了比預期多的時間,但是這個歷程讓「體積與溫度成正比」的公式呼之欲出,更不用死背。「很多老師可能聽到學生回答『熱脹冷縮』就認為學生懂了,」藍偉瑩事後解釋,「事實上他們似懂非懂。」現場更有非理科出身的觀課老師大嘆:「直到今天才了解熱脹冷縮的真正意涵。」
藍偉瑩的教學,令現場老師折服,但是要影響龐大體制的教育文化並不容易。台北市在二零一一年有前教育局局長丁亞雯推動的校長觀課,以及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加上去年教育圈也有翻轉教育、學思達的教學改變漸漸發酵,但是縱觀整個台灣依然牛步。
用演說教觀念,帶動老師改變
為了加速改變的力量,藍偉瑩一週最多可以排到四場演講、三場示範教學。今年一月,她的行程已經排到八月。幾乎全台走透透的她,不惜花三小時的車程講一場七十分鐘的演講,再花三小時回台北。若加上例行工作、上課、週末參與備課社群,休息對她是種奢侈,但是她不喊累,「只要一場研習可以改變一位老師,就是成功」。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藍偉瑩明白團隊的力量。她以台北市課督身分,帶動跨校教師共同備課,也開工作坊增加教師專業能力,社群互相認識、交流。經過一至兩年的訓練,藍偉瑩帶他們走出台北,彷彿分身,一同推動教學改變。今年寒假除了南投,他們也到台南開工作坊,與十四校、兩百名老師,依照學科分組討論及交流。
物以類聚,這群死忠老師也和她一樣,總是想著教學。吃晚餐時看到南投特產「刺蔥」,生物老師想著能不能種在學校?家政老師想著如何烹調?就連吃早餐,話題也是「能不能用『思辨』當成一星期的課程主題,跨科培養孩子能力」。這群老師與藍偉瑩一樣有「職業病」,時時惦記學生學習,要求自己不斷進步。
「當然有人備感壓力,但我不是來做官的,反正對的事情就要做下去,」藍偉瑩的堅持讓她在改革的路上偶有挫折,但是有夥伴老師的陪伴,從不孤單。
資料來源:2015-03-01 親子天下雜誌 65期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