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改變,為什麼能讓被判定智能不足的學生變成資優生?有著原住民血統的校長伍麗華,推動課程在地化,熟悉的文化脈絡下,帶起了偏鄉部落孩子的學習動力。
拜訪屏東縣泰武國小是在七月一個下雨的平日,社區冷清,但學校熱鬧,學生在上民族小學課程。校長伍麗華請我們在小學石板屋喝咖啡,訴說著這六年來泰武國小的「變動」。伍麗華和泰武國小的故事,不僅激勵人心,也是台灣課程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六年前,初任校長的伍麗華到任不滿一週,發生莫拉克颱風,學校成為危險建築必須遷校。
開學前,校地還尚未有著落,伍麗華卻對著整個部落說:「請大家相信我,沒有一個校長,可以比我把你們的孩子照顧得更好。」
這六年,伍麗華的確帶著泰武國小經歷了很多「第一次」,沒有辜負當初的豪語。
風災後,泰武國小經歷四次搬遷、兩年半的流浪,成為莫拉克災後第一所完成重建的校園。泰武國小在不同的中繼校區內復學,「歌照唱、山照爬、書照讀」,沒有一天因為失去學校而少掉應有的學習;復校後的新校園被日本土木學會學者專家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小學」。
泰武國小也發展出了全國第一套完整的原住民族課程,成為目前國內想發展原住民課程的學校,必定拜訪取經的對象。
風災隔年,泰武國小開始在暑假辦「第三學期」民族小學,請部落耆老教孩子族語、木雕、歌謠、射箭、刺繡等,暑假的課程發展出系統,成為了現在泰武國小的「民族教育」課程。
教材在地化,孩子更願意學
第三年,伍麗華和學校老師重編國語、英語及數學三科教材。新教材依循現有課綱架構,為了讓家長安心,降低改變的阻力,伍麗華允諾家長,孩子學完新教材,有能力考一般教科書出版社的評量卷,學力不會落後,轉學到其他學校也不會有問題。
新教材融入排灣族的生活元素、神話故事,孩子更聽得懂、更願意學,也在學科學習中認識自己的族群歷史,學習效果有明顯提升。
回應在地文化的課程,改變了部落孩子的學習。今年要上國中的巴魯(陳俊瑋),人生因此被改寫。
由年邁的曾祖母照顧的巴魯,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每科都考不及格,智力經鑑定只有七十分。
四年級時,跟著講族語、過傳統生活的曾祖母住的巴魯,在民族教育課程被老師認為是個「資優生」,總是可以舉一反三。五年級時,貼近生活經驗的新教科書,讓巴魯有機會在學科考試及格,逐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學習上遲來的成功經驗,加上巴魯參加族語比賽,拿了全屏東縣第二名。
「這些就好像那朵漂亮的鮮花插在髒亂的房間,為了配上那朵花,也將房間漸漸收拾乾淨,」伍麗華說,巴魯開始自己洗衣服,穿得乾乾淨淨來上學,在乎學校的規定、上學不要遲到。
拿到族語比賽獎狀那天,巴魯衝進校長室,請伍麗華在獎狀上簽名;他問伍麗華:「校長,你可以去我們家貼紅榜、放鞭炮嗎?」 巴魯說,曾祖母在部落裡總是被瞧不起,他希望整個部落看見他的努力、他希望曾祖母以他為榮。
今年,巴魯畢業了。他夢想成為族語主播、文化導覽解說員,或是用族語傳道的神父。
只給愛不夠,要讓孩子敢作夢
「對偏鄉孩子來說,愛沒有用,要給他們『有能力的愛』,給孩子能力和自信,教孩子把夢做大。」伍麗華在「為台灣而教」的師訓時,叮嚀要到偏鄉任教的年輕老師們:「孩子家裡愈沒有的,學校愈要加倍的給。」
伍麗華認為,給偏鄉孩子能力,需要跳脫「主流」的框架,看見孩子生命的獨特、文化的不同需求。但是,目前國中小課程全國一致,很難顧及學生的多元性,以及社區文化差異,在實驗教育的空間下,學校有機會發展出打破國家規定、真正屬於原住民的課程。
新的學期,伍麗華轉任屏東縣地磨兒國小校長。她的心願是,策略聯盟三所有志一同的學校,成為原住民民族實驗小學。
伍麗華相信,學校就是要讓許多不可能的事變可能的地方,她要孩子「把根扎深,把夢做大」,自己也沒有忘記作夢,並努力實現。
來源:2015-09 親子天下雜誌 71期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