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無數,也曾任台北市英語科輔導團員的林淑媛,身材高,看起來很酷,卻有顆溫暖的心,常趁著寒暑假,不遠千里到各偏鄉傳授英語教學祕技。致力教學,總是不藏私的在部落格分享她的獨門偏方,求新求變求精進的身教,是她帶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很多家長或老師常苦惱要怎麼帶孩子閱讀。其實,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或能力,不是丟一本書給孩子,孩子就會讀。閱讀需要引導,要設計讓孩子步步進入文本的「誘餌」,也就是誘導孩子不斷猜測,一旦孩子想知道結局,就會「繼續看下去」。
英語閱讀更因語言的隔閡,要引導孩子進入文本,難度比本國語文更高。在我的課堂,最花功夫的就是設計暖場活動來引導孩子親近文本。在此,我們先不提字彙量、文本難易度等問題,先單純分享我怎麼設計、鋪梗,特別在國中階段,習於文法導向教學的老師可以參考,把文法應用到課外閱讀學習,不只是反覆、機械性的練習。
善用提問,培養孩子推論能力
以《Who's Best》為例,這本書的內容是常見的三角戀情,學生不論男女都能投入討論,因此使用做為文本。而導讀活動可以在一節內完成,也可以延伸到四節課,完成英語短文寫作。我僅細談在第一節大量採用「預測策略」(predicting)的導讀歷程。
1. 歌曲引導:孩子喜歡唱歌,但選歌是一大學問。我選老歌〈Torn Between Two Lovers〉除了符合書本故事裡的情境,更巧的是,tear 的原意是「撕掉」,符合本書裡有一個衝突場景,是女主角手上的畫被醋勁大發的男友撕毀了。
2. 提問:引導孩子猜想故事情節發展。
(1)引發情境的連結,提問:這首老歌在說什麼處境?(答:三角戀情。)
(2)連結文本,但不先展示書的封面,提問:我們要讀的這本故事書有5位主角,請問是誰陷入三角戀情?(通常這問題一出來,孩子就會開始亂配對,教室就熱鬧起來了。)
(3)展示書籍封面解答,提問:剛剛歌曲裡有一個字「torn」除了精神折磨,還有什麼意思?和這封面有什麼關聯?
(4)提問:是誰撕了畫?
(5)從撕畫的表現猜想,這個男生是怎樣的人?
3. 結合課本文法學習,做人物角色比較:讓學生分組,猜測兩個男主角的性格,應用比較級句型。
4. 猜測故事發展:
(1)修正預測:我擷取6張在故事裡的關鍵圖片,讓學生從圖片推論兩位男主角性格,修正剛剛寫的比較級句子,更精準掌握人物特性。
(2)討論這6張圖片的排列順序,猜測故事情節發展。
5. 前導閱讀:學生把6張圖排列好以後,我發下故事大綱(summary),但把中後段結尾刪除。除了讓學生訂正6張圖片的順序,更精確掌握故事情節發展,也是為了進入長篇閱讀前,讓孩子先看短文「試水溫」。
6. 全本閱讀:學生概略了解故事情節後,發下故事書,孩子進入文本閱讀。
7. 議題探討:若時間允許,我建議閱讀後進行更深入的議題探討活動。這本書主要在談交友問題。
但在一開始猜測誰陷入三角戀情時,學生猜同性戀或雙性戀等,還振振有詞認為有何不可,這就很值得和孩子探討性別平等議題。而在比較兩位男主角時,我多次發現孩子對Scott的用詞比較正向,Adib比較負向,便犀利的斷定孩子有種族/膚色偏見,因用字不自覺的會透露心性,孩子都不禁莞爾,又是一次可以探討偏見的絕佳機會教育。
閱讀後,我的延伸學習大致如下:
第二節:找出文本裡的比較級,練習比較級句法。
第三節:預備短文寫作。利用圖表組織(Graphic Organization)裡的對比對照表(compare/contrast),模仿比較Scott/Adib那樣,練習比較兩種事物,準備進入短文寫作。
第四節:利用比較級句型,比較兩種事物,寫一篇短文。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程度挑選適當、有趣的文章,培養學生猜測、推論的能力。閱讀是一連串猜測的歷程,有猜測,就會有找尋答案的動力。願各位老師能漂亮鋪梗,讓孩子一步步進入文本閱讀的樂趣裡。
練功前的準備
1. 找到適合學生程度的有趣文章。
2. 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學習單。
3. 根據要導讀的文本找出暖身的影片、照片等,或設計體驗活動。
4. 設計的問題要能引導孩子掌握文本內容梗概,這樣在閱讀時,幫助孩子理解文本內容,流暢閱讀。
(教學活動設計,請參考《ET Chere Lin 林淑媛的小窩》)
祕密武器
1. 開放的心:不要否定孩子,鼓勵孩子再思考。
2. 傾聽的耳:老師傾聽眾多答案後,再大大讚美接近或正確的答案。孩子會願意繼續往下猜測。
3. 智慧的腦:當孩子提出具有挑戰性的答案或問題時,如果當下無法回答,不妨延後處理,等做足功課再來討論。切記,絕對不要迴避不談!
4. 推薦閱讀:《Who's Best》
作者:Rob Waring, Maurice Jamall
出版:Heinle ELT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