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羅西老師的天文課:分站解任務 突破設備不足

科技載具不夠怎麼進行數位教學?美國小學老師可羅西認為,資源不足老師可以自己找,甚至可以自己創造教學模式。

五年前,美國這所小學的教室裡還在使用傳統的黑、白板,為了爭取設備,有著電視製作背景的卡南戴瓜小學(Canandaigua Primary School)一年級老師可羅西(Richard Colosi),帶著一整班才六歲的小朋友拍了一支名為《無法攔阻我》(Aint Gonna Hold Us Back)的饒舌音樂錄影帶,內容在表達女生和男生間不該有數位落差,女生也可以很精熟科技。這支影片在全世界甄選數位教學影片競賽中獲勝,班上也靠著獎金添購電子白板和投影機等設備。

突破科技工具不足的挑戰

可羅西向學校申請iPad做教學之用,但校方只買得起十台。於是他便琢磨著如何利用十台iPad來引導二十二人的班級。「中心制度」便是他想出的方法之一。

以小學一年級課綱中的「天文」單元來說明。可羅西先花了幾個星期介紹星系、星球,等小朋友建立概念後,在第二階段便把全班分成四個中心,每個中心同時進行不一樣的任務,小朋友只有十五分鐘的時間完成任務,接著就要全班「大風吹」移動到下一個中心。

教學:分成四站學習並寫心得

第一個中心,可羅西拿著iPad,秀給小朋友看相關圖片,複習這幾週所學到的內容,像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是哪顆?」讓小朋友點選正確的星球圖片;或是讓大家腦力激盪「太空人有哪些任務?」第二個中心,由助理老師帶著小朋友進行拼字、填空等練習。第三個中心,小朋友戴著耳機,邊讀邊玩iPad上的互動電子書。第四個是很多小朋友喜歡的「寫作中心」,在電腦上打下這幾週所學到任何心得。

四個中心裡有兩個沒大人盯,但小朋友依舊安安靜靜的專注在自己的iPad和電腦上。有的小朋友邊吸手指邊滑iPad,有的在電腦上打了通篇無法辨識的火星文,幾個比較厲害的小朋友還能指導同學拼字和協助電腦的障礙排除。

驗收:分組合作,用軟體做短片

為了驗收成果,可羅西將小朋友分組,讓他們使用iPad中的iMovie應用程式自製短片。拿到iPad的小朋友一哄而散,各自找了不被打擾的角落,有的躲到衣櫃裡,有的跑去教室外的走廊。滿場飛奔的可羅西,找到走廊上的兩組同學,跪在地板指導他們怎麼配音效。

茉莉和亞瑪尼最快達成任務,兩人決定介紹星座的故事,選定圖片後,一人一句錄製旁白。穩重的茉莉每唸完一句,就在亞瑪尼耳邊低聲指示下一句,亞瑪尼很順從的照唸。在老師還沒「轉台」到這組之前,他們已順利完成工作。

發表:老師給予專業講評

餅乾時間後,就是作品分享時間。本以為面對六歲小孩,老師會用good job、well done(做得好!)打發掉。沒想到嚴謹的可羅西,看到沒有結尾的影片,便提醒小朋友要有「謝謝觀賞」之類的收尾。有一組使用了直升機從水中撈出隕石的圖片,小朋友含糊配上「飛機從水裡撈出個什麼東西」的旁白。可羅西告訴他們,如果不確定圖片在說什麼,可以選擇不要用,以免自曝其短。

有一組喬不攏誰擔綱旁白,所以決定三人一起唸,雖然不斷有人放炮,但可羅西大力稱讚他們想出新的合作方法。躲到走廊上的傑克那組,嘔心瀝血完成的影片卻遺失檔案,讓他哭了起來。

可羅西回想初次嘗試「中心制度」也是一團混亂,但小朋友很容易學會慣例,練習幾次就流暢了。重點是要示範,讓他們知道每個中心的任務是什麼,這樣才不會無所事事。

科技帶來的創作能量不容忽視

他非常強調科技帶來的創作與能量。所以會在每個教學單元後加入小電影或播客(Podcasting)的作業,讓孩子合作將所學展現出來。另外,數位媒體還有「穿越時空」的好處:「明年,我會把這次的作品放在班網上,給下一屆的學生參考。」透過網路社群,學生不只和班上同學學習,甚至可跟歷屆學長姊學習。

可羅西的生活幾乎被教學占滿了。他每週花五到十個小時研究可供教學的軟硬體;他的推特(Twitter)上關注了近四百個對象,也清一色是教育科技的專家和同伴;他也常到外地出席相關工作坊並參與示範教學。

在推動數位學習的過程中,他遇過很多人以資源沒到位為理由而無法實行數位教育,但可羅西卻沒找過藉口:「很多人跟我一樣,永遠無法有足夠的設備和支持,但還是要想辦法讓這件事發生。」「用不著等別人幫忙。對的事情,就要自己想辦法實現。」這是意志堅定的可羅西常掛在嘴邊的話。

【可羅西老師 小檔案】

任職學校:紐約州卡南戴瓜小學1年級導師

榮譽與肯定:可羅西是卡南戴瓜學區唯一大力推動數位學習的教育工作者,榮獲蘋果傑出教育工作者、Google認證教師、YouTube明星教師

教學百寶箱:創作軟體包括iMovie、Puppet Pals;數學軟體有 Math Blaster、 Bubbling Math。

卡南戴瓜小學老師可羅西(中),用iPad引導小朋友認識天文學。圖片來源:楊煥世 攝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