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三大改變,翁憲章看見孩子的數學潛力

數學課,一直以來是大多數孩子的夢魘。然而有一群害怕數學段考,平常不愛上數學課、常常上課睡覺的的孩子,卻在臉書上留言:「我決定了,我要去看數學跟理化!」即便是段考過後,成績不甚理想,以往對分數「無感」的學生竟說:「第一次為了數學崩潰,我這次會努力了,不再怠惰數學,我想我會難過,是因為我還沒放棄……」

台北市百齡國中數學科教師翁憲章,在課堂上以東京大學榮譽教授佐藤學所提倡的「學習共同體」施展神奇魔法,讓原本吵鬧的孩子安靜下來,也讓本來放棄數學的孩子,願意再次挑戰自我。

學習共同體,看見孩子前所未有的潛力

在以「學習共同體」理念教學的過程中,翁憲章不僅減少了許多秩序管理的時間,更看見了學生過去未曾被發覺的潛力。

他觀察,在學習共同體推行之初,最有反應的是原先學力較後段的孩子。但所謂的「學力」,其實也只是「學生接受學校教育後所習得的各種能力」,而非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

「其實老師對學生,總是會有一些期待跟設定,」翁憲章舉例,如果以一百分來說,原先他對某位同學學習能力的認識,「覺得他大概只有三十分的程度。」但萬萬沒想到,在一次課程中,翁憲章出了一題程度較難的題目,「他在那天下課後的六點多,透過臉書傳訊息給我,問我答案是不是這樣?」

翁憲章收到簡訊時十分驚喜。一來是因為孩子的學習不再因下課鐘聲而停止,反而因挑戰的熱情而繼續延燒;而更讓他驚訝的是,這位原本在他心中「只有三十分程度」的學生,傳來的答案是正確的!翁憲章很好奇問他是如何得出答案,沒想到他的回答是「我聽其他三個同學的解題方向,整理一下之後才解出來的,」見證了同儕之間的確可以彼此激盪、相互學習。

於是在隔天的課堂上,他請這名同學上台分享。翁憲章說,「他可以把概念講得十分具體,我這才發現這孩子的潛能,如果沒有使用學習共同體方法,我可能永遠也不知道他的潛力!」

改變三撇步:不設組長、分享表達、挑戰難題

正因為陳姓同學給他的震撼,讓翁憲章從此在幫學生分組時,不再指派組長,也開始以隨機的撲克牌抽籤為依據。「我後來發現,有些孩子他可能在這一組或是在這一堂課,他能擔負領導者角色;可是換了組、換了內容,就不一定了。」

「分享與表達是每位學生的責任,」現在的他總是這樣跟孩子強調,因為在同學的發言中,可學到彼此尊重、專注聆聽:懂的人能藉由反覆講述,將學習深化與昇華;而不懂的學生,也能從他人的分享中,明白自己究竟是在哪兒卡關,並進一步反思自己的邏輯是哪裡出了差錯。翁憲章觀察,當學生發出「原來如此」長長一聲感嘆「喔~~」,正是因頓悟而起的驚喜之聲,「也是教室裡最美麗的聲音!」

除此之外,翁憲章推動學習共同體的另一項重大改變,便是設計「挑戰題」。翁憲章在「中小學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分享中,便曾表示「這是備課重點,也是最感吃重與費力的地方,」因為要寫出一題具高度思考力、同時又需與單元學習核心能力相關的題目,難度實在很高。

但也正因這些高難度挑戰題,讓學生的思考不因下課鐘響而停止。

「答案的出現,會讓部分學生的學習停止,讓學生持續保持學習興趣才是重點。而且,答案往往會在學生持續的學習中,自然被發現。」推動學習共同體後,翁憲章的另一個重要心得是:沒有給答案,並非壞事。

今後,請接受老師的不一樣!

「如果可以組織校內數學課教師的『學習共同體』專業成長社群,或許在教師們的協同下,可以形成較大力量,減輕備課負擔。」翁憲章不諱言,推動學習共同體後,自己備課比以往更費心力,但也因為這樣,他也才能看到學生在下課後下仍守著挑戰題不放的「打拼」模樣,「這是過去未曾有過的。」

翁憲章在自己的學習共同體日誌當中,記錄下學生改變的點點滴滴,像是「九○三的同學們變的喜歡思考囉!」、「黃同學下課前說數學課時間過好快喔(表情還有些不捨)」,翁憲章說,這些都是有價值的改變。

面對老師的新興教學法,有學生不禁回饋:「老師好像被外星人抓走了!」但翁憲章說,他帶著從日本參訪回來的感動與信念,仍決心推動學習共同體,於是回答:「沒錯,所以請接受今後老師的不一樣!」

「如果有一種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真正的學習態度與方法,對孩子的學習可能有助益,做了也不會更差,為何不做呢?」改變教學方法一年半下來,學生不斷展現出多方嘗試以解決問題的「數學精神」,這樣的「化學變化」,讓翁憲章更確認自己當時做了一個正確且「有價值」的選擇。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