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師鐸獎得主 沒當成陶藝家的蔡秉勳 “陶“李滿天下

從小喜歡玩泥巴的蔡秉勳,夢想成為陶藝家,卻當了美術老師,長期投身陶藝教育。他把校園變成博物館,各角落都有學生作品,讓嘉義市大同國小逐漸成為一片陶藝創作森林。

105師鐸獎得主 沒當成陶藝家的蔡秉勳 “陶“李滿天下

出身在教育世家的蔡秉勳,爸爸、叔叔和姑姑等長輩都是老師,「長大當老師」對蔡秉勳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志向。只是,從小在鄉下長大的他,總忘不了玩泥巴的樂趣,從小學到高中靠著自己摸索學習,用泥巴、紙黏土創作許多小動物,「希望保留動物最漂亮的身影」,他更希望自己能學燒陶技術,讓作品永久保存。

臺東師範學院社教系畢業後,蔡秉勳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選擇到臺北縣三峽鎮的國小實習,目的是希望能就近到有陶瓷之鄉美稱的鶯歌陶瓷工廠學習完整的陶藝創作過程。後來,他因緣際會轉調到有美術班的嘉義大同國小任教,發揮立體造型的專長,教導學生陶藝創作。

從零開始打造陶藝課程

蔡秉勳在大同教陶藝,一切從零開始,他把自己家裡工作室的設備帶到學校,前兩年,更為了燒製學生的陶藝作品,常常得把學生作品一件件搬回家燒製,完成後再搬回學校。後來,課程逐漸上軌道,加上學校支持,學校有了專屬的陶藝教室。

初期不僅面臨設備不足問題,課程也是慢慢打造。蔡秉勳設計陶藝相關課程,讓陶藝課成為學校的校本課程,他還積極帶領學生參加各類陶藝競賽,並且有計畫地把學生作品佈置在校園各角落,每年學生作品約有500件留存校園,至今已累積數千件作品,師生不但沈浸在充滿藝術氣息的校園,每年更有畢業校友帶著親朋好友回母校尋找並欣賞自己的創作。

為什麼那麼堅持投入立體造型及陶藝創作?蔡秉勳說:「一般國小美術課,不是畫畫就是做美勞材料包,學生能力探索常有限制。」多年的陶藝教學經驗,讓他了解一到六年級學生基本能力,他以此為大同學生量身打造立體造型能力指標,設計一系列課程。

除了課堂教學,多年下來,陶藝創作已在許多學生心裡埋下種子、慢慢發芽。寒暑假蔡秉勳都待在學校陶藝教室,只要學生有興趣創作,他都打開大門歡迎,免費指導,不少畢業校友,也都趁著寒暑假回母校繼續創作陶藝,累積創作能量,蔡秉勳常常忙到晚上七、八點才回家,「只要孩子開口想要創作,我無法拒絕他們,有時已讀國高中的校友從補習班趕來,興沖沖說要來捏陶,當老師的看到孩子對藝術的熱情,根本開不了口說老師要休息,就會一直陪著他們。」

從2007年起他利用寒暑假帶著學生參加「全國學生陶藝生肖比賽」創作,至今不中斷,每年大同國小學生、畢業校友參賽的作品約30件,抱回獎項約可達三分之一,成果豐碩。

黑光劇激發學生自信

陶藝創作,更延伸出學校另一特色:黑光偶劇。為了協助學校參加全國學生偶劇比賽,蔡秉勳發想出黑光劇整合藝術與人文課程,運用黑光劇把演員隱身在黑暗中,透過光影、騰空、飄散等科技及魔幻效果,不但能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不怯場又能減低演出負荷,偶具則是陶藝課發展出的立體創作,讓學生都能發揮所長。

大同國小的黑光偶劇,不但是全校學生都要學的課程,每學期還有成果發表會,從肢體語言、表達能力、劇本編寫,偶具創作等,學生都樂在其中,原本一些害羞不敢上場的孩子,也在一次次演出後,找到自信。

大同國小也因著這樣豐富的藝文課程與師生豐沛的創作能量,獲得教育部首屆藝術教育貢獻獎績優學校獎。

把創作的衝動轉化成激發學生創意

「當初學陶藝的初衷,是希望自己成為陶藝家,有陣子我不敢去博物館,看到別人的創作,會讓我有遺憾:自己為什麼都沒有作品?」十多年來,默默堅持在陶藝教育奉獻,蔡秉勳娓娓道出自己心裡也曾有過的心情,「我把創作的衝動完全寄託在學生身上,既然自己無法做,就指導孩子創作,我發現,孩子創作能量驚人,作品生命力豐富。」

「我常告訴學生,我和他們就像一個圓,如果學生能力有60%,老師就會幫忙把剩下的40%補齊,師生一起成就一個圓。」蔡秉勳說,師生的情誼,不僅是技藝的傳授,更是在潛移默化下,把待人處世的精神態度與理念傳承給孩子,多年來,他帶著孩子東征西討,參加各項比賽,像是繪畫、偶劇、話劇比賽等,目的不是為了輝煌的成績,而是希望建立面對挑戰所持的態度與堅持,這種訓練,不僅讓孩子學習有好表現,更讓他們在面對自己人生的轉捩,有強而有力的陪伴支持力量。

蔡秉勳(中)默默耕耘陶藝教育,激發學生充沛的創作能量。圖片提供:蔡秉勳

蔡秉勳在學校的陶藝教室總是為學生敞開。圖片提供:蔡秉勳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