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老師詹敬農愛上孩子們的真,每天從台北內湖往返160公里到桃園市復興區拉拉山、角板山畔的介壽國中教書。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偏鄉教育的解方,更讓孩子知道,可以為自己爭取生活的想像。
素T、短褲、巴拿馬帽,一身輕便又不失風格的詹敬農,一早踏進內湖的星巴克咖啡廳,看起來就是一般的都會OL。但她真正的工作卻是桃園市復興區介壽國中的代理教師。過去3年,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6點出門,晚上7點回到內湖的家,每天開車160公里。除了熱情,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她選擇待在偏鄉原民部落國中3年,不斷與當地教育環境現況摩擦、努力不懈?
「上班的途中都會想著今天要處理學生的什麼事,開著開著就到了。我每週都好期待禮拜一,迫不及待去學校跟孩子相處,反而到了禮拜五就覺得隔天好沒有動力,」詹敬農笑著說。
詹敬農政大中文系畢業以後,就擔任自己最愛的工作「童書編輯」,在擔任編輯同事也有一些機會接觸小讀者。「面對小孩,你給他甚麼,他就吸收什麼,」詹敬農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敦促她進入現場擔任真正的老師。因緣際會下她到了介壽國中擔任代理老師,一進去她就覺得自己走不了,「學生真的太可愛了!」
不是「想不想」,是「能不能」留下來
不光靠服務的熱忱下鄉,詹敬農想做的是,當穩定學生的那雙手,「偏鄉孩子的老師更換率高,看著這麼可愛的孩子,我一直在想我可以做到什麼,如果我離開了,他們下一年會遇到誰?」孩子是持續前進的動力。三年前,當她接手七年級的班級時,就希望帶完他們三年。如此心願,校方當然支持,然而,半路出家少了教師證的她,根據規定,必須年年等學校公告代理老師招募3招之後,才能確定留在孩子身邊。
就算想要留,但每一年都面對不確定。
除了能不能留下來的現實問題,詹敬農與長期待在學校的正式教師更有教學上的現況要去突破。考試領導教學的教育體制下,不僅讓都市孩子學習無趣,更讓身處教育軟資源匱乏的偏鄉孩子無力。孩子學業科目上的學習,很難跟離開校園後的生活銜接,譬如,孩子今天在學校學了一課課文,回到家應用不到、無法與家人分享。另一方面,家長也不太重視學業上的學習,詹敬農常常從爸媽那得到一句「沒~關係,乖就好」。
學校學習與放學生活分太開而顯得不重要,試卷內容,離孩子就更遠。總是在離目標很遠的狀況下,他們面對別人或是自身的失敗,總是很容易放棄、無所謂,「可以說孩子們很樂天,不論遇到甚麼事都會說『沒~關係』。」詹敬農看在心裡,也提出了疑問,是否因為這裡的孩子,因為知道自己擁有不了,所以提前用「沒關係」來保護自己?
體制內闖空間,挑起孩子生活與學習的欲望
看起來樂觀熱情的詹敬農,坦承自己面對學生時,覺得和他們最大的不同是:「從小父母教給我,讓我相信的就是『任何事情只要我努力,就能得到』。但是,我的學生都覺得自己一定沒機會,所以他們常常說『沒關係』!」詹敬農觀察,偏鄉學校常常獲得不少資源捐贈,然而這些捐贈也是一種標籤,看似讓孩子不用努力就獲得資源,其實是直接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接受捐贈的弱勢、對生活現況沒有選擇突破的力量。
從一個追夢的出版業童書編輯、為了實現大學願望到動物園工作一年,一路都朝理想踏實邁進的詹敬農一直在想,要如何挑起學生對未來的想像、對自己有所期待?
她開始動手找資源,不僅上網募到了待用課程,把外面的人帶進偏鄉校,讓孩子看看不一樣的面貌與職業想像。她還向教務主任大膽提議,國文課不用課本,改上西遊記,讓學生練習靜下來聆聽、進而思考、討論內容。她帶孩子走出教室,看雨後天青的彩虹、跑操場細細體會流汗,然後回到教室案上寫關於彩虹、汗水的詩。在體制限定授課科目、時數的規範下,她爭取課程彈性設計的空間,想辦讓生活連結進教室內的學習、努力讓孩子看的見、摸的到目標。
想找到屬於偏鄉孩子的教育
這位入選為「關鍵評論網」2016未來大人物的偏鄉教師,3年下來努力抓著孩子的手去挖掘自己的美,並堅定地訂下新目標:想研究另類教育,為這群孩子創造出屬於他們的學習方式。
近年實驗教育法掀起各類別教育模式廣泛討論,重塑偏鄉課堂樣貌,並非不可能。詹敬農看到了機會,不僅主動尋找管道請益,更在去年申請上政大教育所:「我想研究另類教育,也還在思考工作與學業怎麼權衡,希望從中找到與原住民文化教育連結的好方法,讓整個偏鄉環境、家庭都能參與孩子的學習。」
新學期,詹敬農留任介壽國中,她持續心懷著孩子們的真,設法向外界、學界尋找新解方,企圖帶給偏鄉原民孩子最適合他們的教育。
詹敬農愛上孩子們的真,期許自己為孩子找到屬於他們的另類教育。攝影:劉潔萱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