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國小校長陳志哲:用茭白筍扭轉招生危機

橫山國小校長陳志哲:用茭白筍扭轉招生危機

來到新北市三芝區的橫山國小,映入眼簾的是一畦小小的茭白筍田,校園處處是充滿童趣的茭白筍裝置藝術,還有孩子們用茭白筍紙漿製作手工藝的身影。這裡曾經瀕臨併校危機,如今卻成為全臺灣唯一以茭白筍為特色課程的學校,並於106年度榮獲教育部「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攜手標竿學校」,這段化危機為轉機的心路歷程,校長陳志哲再清楚不過了!

是危機也是轉機

橫山國小處於三芝深山,在地居民人數僅500多人,大多是高齡長者,加上少子化影響,平均每年當地的新生兒僅有個位數,而每年學校收到的入學通知大概也只有2、3人,難怪陳志哲總是開玩笑說:「校長室看得到山,看得到海,就是看不到明年的孩子從哪裡來。」

因為學生人數一直往下降,2006年,報紙版面上一個斗大的標題「臺北縣計劃整併漁光國小及橫山國小」,直接宣示了併校危機的來臨。10年過去了,漁光國小已轉型為坪林國小漁光分校,而橫山國小仍在。「學生是學校的命脈,而我們的學生目前有94%是越區就讀,憑藉的就是特色教學,以及全校師生的同心協力,讓大家看到學校的努力經營。」陳志哲說。

2011年接任校長的陳志哲說,深耕學校不是看校長的專長,而是看學校的特色,才能永續經營。茭白筍是三芝重要的農產品,而橫山國小的學生家長中有七分之一從事藝術創作,因此特色課程便選擇以藝術的形式,將茭白筍發揚光大。前兩任校長開始邀請藝術家駐校,帶領學生體驗手工紙及陶藝製作,陳志哲則進一步將茭白筍融入各種課程,發展出更完整的「四季課」。

茭紙陶一體的創意教學

「學習不應只侷限在課本,這樣不容易引起孩子興趣,對他來講那只是知識而已,那不是他的生活,所以我們怎麼讓孩子主動學習,是很重要的。」特色課程讓學生的學習不再侷限於課堂內,陳志哲希望學生透過實際參與認識生長的土地。春天是茭白筍的育苗期,訪談筍農學習茭白筍的相關知識;夏天走進筍田栽種,了解產業發展;秋天以筍殼熬出的手工紙,製作紙燈、面具、布袋戲偶等;冬天舉辦藝術表演,學校廚房還會準備茭白筍料理。

橫山國小的茭白筍生態文創館,是許多校外人士必定參觀之處,館裡還有學生們用茭白筍紙做的卡片

「對都市學校來說,我們的紙藝和陶藝課程是奢侈的享受!」陳志哲笑道。的確如此,橫山國小有專門的陶藝教室和窯,架子上滿滿都是學生捏塑的半成品。紙藝教室更驚人,一樓是茭白筍生態文創館,也是許多校外人士必定參觀之處,館裡不但陳列各式各樣的學生紙藝作品,還有一個完整的互動區介紹茭白筍的生長歷程及相關知識,看完馬上進行趣味測驗,看看你吸收了多少!

二樓則是孩子們的紙藝天堂,這天進行的是低年級的課程,他們拿著茭白筍殼做的紙漿,正努力把它捏成小籠包。陳志哲加入之後,他們立刻變成小老師,嘰哩呱啦的建議校長怎麼捏才漂亮!

陳志哲和孩子們用茭白筍殼做的紙漿,正努力把它捏成小籠包

藝術家何玉美表示,茭白筍採收完之後殼就沒有用途了,這就是一種廢物利用,這些殼必須一袋袋扛到二樓,搗碎後拿去曝曬,經過48小時煮熟,再用打漿機打成紙漿,冬天學捏塑,夏天學抄紙,紙漿還可以結合鐵絲架製成大型茭白筍裝置藝術。文創館外的作品「三芝小公主」就是利用廢棄物、紙漿和考卷製作而成的,現在已成為文創館最美麗的風景。

陳志哲說,不僅如此,這些抄出來的茭白筍紙,還讓小朋友在上面創作圖文、說故事,最後編成一本書。也因為如此豐富的教學內容,2013年橫山國小以「橫山四季茭響樂」榮獲教育部特色學校優等獎,2014年續以「茭紙陶在橫山」獲特優獎,至今進入另一階段—橫山學「茭」5-4-3~翻轉「茭」學,已獲獎無數,「全都是學童的功勞!」陳志哲說。

陳志哲展示學生們用茭白筍紙漿製作的獅頭

整合資源尋求共識

身為校長,資源整合的能力很重要。陳志哲用一句俚語「吃四方,廟才會旺」簡單說明其道理,他以今年橫山國小一年級新生家長為例,除了藝術家之外,還有咖啡店老闆、腳踏車店老闆、沖浪達人等,透過他們,學校也引進不同的資源,開拓學生的視野。而在溝通的過程中,也凝聚了家長們的共識,對學校更具向心力。

而曾經擔任過導師與行政職員的陳志哲,更能以同理心面對老師的需求,並盡力給予協助,也讓他們對橫山國小教育模式的堅持而感動,即便地理位置偏僻、學生人數少,教職員們仍願意千里跋涉上山,發揮教育熱忱。

隨著這幾年辦學成績卓越,橫山國小在媒體的曝光率提高,吸引不少家長送孩子們前來就讀,同時也吸引更多優秀老師前來任教。陳志哲說,他將繼續運用三心二意的概念,以「愛心」為本,展現「信心」,以「創意」、「樸毅」的雙手實作,展現在地家鄉的認同文化,將橫山國小打造為教育界中的山中傳奇。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